close
  • 十行: 重於觀即空之假名有, 以大悲心利益眾生.
     
1.歡喜行 2.饒益行 3.無恚恨行 4.無盡行 5.離癡亂行 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實行. 

十行者,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廣行饒益,隨順眾生,令其歡喜。然行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至真實,而成十種也。
 
一、歡喜行,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剎土, 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經云: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二、饒益行,謂善推妙德,饒益眾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經云:善能利益   切眾生,名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謂嗔恨生于違拒,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他之利兼成,則嗔 恨自無也。經云: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謂隨眾生之類,化現其身,轉化無窮,而益物無盡,豎遍三際,橫周十方,通達無礙。經云: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三際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

五、離痴亂行,謂妙智了達一切法門,雖各不同,悉皆歸于一理,而無差誤。經云: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六、善現行,謂由無痴亂行,故能于同類中,顯現异相;于异相中,不見有异;同异圓融,互現自在。經云:則于同中顯現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無著,即無礙之義也。謂由善現之行,充擴圓融,以滿空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而塵相不坏;塵界交現,小大無礙。經云: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謂前無著行中,現塵現界,皆是般若觀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稱為第一,可謂至尊至重矣。經云: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梵語般若,華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梵語波羅蜜多,華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謂于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經云: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謂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然依性起修,則所修之行,無非真實矣。經云: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菩薩修行,雖于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一、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三、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四、無盡行,隨眾生之机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五、離痴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六、善現行,以離痴亂故,能于同類中現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現同相,同异圓融也。

七、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于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八、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 般若波羅蜜。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十、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
 
一一皆清凈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恆也。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

一、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二、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三、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四、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盤而無松懈。

五、離痴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于一切法無痴亂。

六、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眾生。

七、無著行,曆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于一切無所著。

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九、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十、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見《成唯識論》卷十。[
錄自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lee101 的頭像
jacklee101

緣夢心願網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