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

 

圖片來源:http://www.chuefeng.org.tw/download/20110414112558.pdf

 

生命之道 *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 (連結)

 

一、  序言

人生之奧妙在於人所處的環境是虛擬的空間一切的形象是由比目前所發現最小的粒子還小的電磁波粒cu’s所集合而成它是介於精神與物質間的產物由「心」所引導而生滅因生滅太快如電影一般使你信以為真而起心動念爭奪不休...繼續閱讀

 

二、  準備:佛教基本了解

 

l   八識  (意識)是法相唯識家所用的名相。法相唯識是佛門的「心理學」,也是佛門各宗共同的學習科目...繼續閱讀

 

l   緣起與十二因緣 (身心)佛法人生分十二階段, 從無名到老死循環不斷, 不經提醒永無超脫之日 繼續閱讀

 

l   六道與輪迴  (人生)六道為天道、人道、阿修羅、餓鬼、畜生和地獄等六道, 像漩渦一樣,受業的牽引, 上下來回不停的輪迴旋轉著, 沒有智者拉你一把, 你會一直沉淪在不斷閃耀的聲光中, 不知要逃脫 繼續閱讀

 

l   無常 (現象)「景物依舊,人事已非」,這是一般人對無常的感歎。其實,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繼續閱讀

 

l   空有 (實相)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緣起論」觀點而主張因緣所生法為實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經論而觀於緣起的存在,「宛然有而畢竟空,空假無礙,是為中道」繼續閱讀

 

l   中道 (方式)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繼續閱讀

 

l   四聖諦 (真相)「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谛」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 ...繼續閱讀

 

l   三法印 (法則)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繼續閱讀

 

l   八正道 (方法)佛陀成道之初,即為眾生開示八種轉凡成聖,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修行方法,稱為「八正道」繼續閱讀

 

l   涅槃 (目的)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繼續閱讀

 

l   三寶 (延續)三寶是佛教術語,指佛寶 (Buddha)、法寶 (Dhama)、僧寶 (Sangha)繼續閱讀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2 Fri 2014 18:54
  • 禪定

 初禪: 有尋有伺境界.
         是意識上粗的境界, 自己心裡在說話了, 是名為尋.
         意識隨時保持在清境境界上, 悠哉悠哉, 這個境界很細, 叫做伺.
         像貪欲、煩惱事項欲等陰影的根本可以檢查出來了, 這個才叫有尋有伺.
方法: 在寂靜中作意於一緣的境界. 觀佛像明點念佛心的所緣.
          選定一個所緣後, 這個心念與所緣的明點合而為一.
          這個心永遠與所緣相依, 栓牢, 慢慢達到身心寂靜的境界.

  • 這裡頭有個覺性, 就是自己反照或是參究, 很清楚這個境界對不對, 這個時候是繫念.
  • 心與所緣合一, 如果這時候不是合一, 自己都會察覺出來, 這叫正審思慮, 是完全正靜正知.
  • 繫心一緣在整個禪定過程上是加行道, 在大澈大悟證的菩提來講, 這個還是加行道. 禪宗所謂言下頓悟, 悟後起修, 就是這個道理. 理則頓悟, 事須漸修.
二禪: 無尋無伺入二禪.
          一切用心的境界, 不需要用心自然合於這個標準, 這叫無尋無伺.
          也就是三昧中的各種心理狀況, 自己都知道了. 而且說捨就捨, 說切斷
          切斷, 當下就放掉了有尋有伺, 而住在無尋無伺的三摩地相上.
 方法: 定生喜樂是二禪境界.

  • 修明點: 這個明點是清亮的, 身心是輕安的, 加行究竟作意作到了. 這個所謂的生起次第, 是我有意作觀想形成的.
  • 定生: 由此為因, 由此為緣, 無間所生故名定生, 是由繫心一緣所生的,    由定而出生的.
  • 喜樂: 所希望達到的境界, 已經做到了, 自然喜樂.
          喜是自己起心動念不再有錯了, 像隨心所欲不踰距, 不會有過失了.

三禪: 是離喜妙樂
         喜相習慣了, 也平常了, 也知道這個高興與喜相本身也是欲, 喜相沒有了,  
         就是離了喜的欲.
         初禪境界, 因為用心, 屬於有尋有伺, 所以這不間斷的捨, 還不能自在轉.
         二禪境界, 由於心中還有喜樂, 是有間斷性的. 作不到無間斷捨,還不自在.
         到了三禪, 才可以放下, 喜樂境界完全放下, 在如如安住所有正念中.
方法: 到這個時候, 不需要作意, 它自然現前了, 而且現前還要除掉它呢!
         因為要進入圓滿次第了, 要進入空靈去了, 所以這些都要捨掉.

  • 三禪把握觀照身心來修持, 還會有失念的時候, 喜樂的境界隨時會起來, 要以很快的智慧能力, 當念頭一起, 喜樂一起, 就把它切斷丟掉, 一步一步放下, 一步一步上進, 要隨時捨念清淨, 隨時在正知正見上修.
  • 住身受樂的境界, 自然煩惱不起, 常住於禪定之中.
四禪: 不苦不樂
         到了第四禪的境界, 則可隨時隨地進入下地定, 一到三禪的定, 隨時都可以自 
         由出入
. 在這境界身體的感受, 心理喜樂的感受, 隨時要切斷就切斷了, 隨時要
         進入任何境界都可以
, 所以叫做不苦不樂.
方法: 將一切都捨了, 好壞禍福都捨掉, 捨念清淨, 加上佛法的慧觀, 可證道有依 
         涅槃寂靜之樂
, 才可脫離三災八難.

  • 在到四禪時, 尋伺喜樂都斷了, 所謂尋伺就是跳動的心理, 此時妄念的生滅沒有了, 喜樂境界也清淨了, 入息出息也不流行了, 到達胎息等境界, 如此, 出入息淨, 念也清淨, 則一切都不動了, 所以捨念清淨.
     
  • 當地球要壞的時候, 有三災八難, 火可以燒到初禪天的境界.
  • 三災過了, 又到了空劫, 沒有地球了, 然後經過二十小劫, 又形成了這個地球, 地球又活了幾萬億年, , 各二十劫.
  • 當它又壞時, 火災先來, 再來水災, 水淹到二禪天. 第三災是風災, 三禪天都靠不住, 會被風吹垮的, 為業風所飄, 四禪是捨念清淨, 才能免災.
[摘自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解]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妙門禪觀   ◎心培和尚
 
⊙本篇要旨
 
 說明習禪的方法、次第,可參考天台〈六妙門〉作禪觀。分別是:一、修「數」。二、修「隨」。三、修「止」。四、修「觀」。五、修「還」。六、修「淨」。令煩惱解脫,證得涅槃。
 
每一個人對於人生的價值觀皆有所不同,發心修行的動機也會有所差別,而這些價值觀和發心修行的動機,都將影響未來果報的不同。因此,我們應該發什麼心修行呢?諸位!就是「菩提心」。
 《華嚴經》說:「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如果以「菩提心」來修行,度眾生,此心就不一樣了。世間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都是因緣和合,生滅不停,無一法可得,故不應留戀。
 我們進入禪堂修行之前,對佛法的正見應先具備,進禪堂參修功夫才容易進步。而且平時就應該把腿子練好,才不會在禪堂裡因腿子無法調好而影響參禪,以至修的很辛苦!腿子不放鬆,心不柔軟,任何的法門都不容易修得進去,因為會影響呼吸的不順暢。
 
 修行任何一法,都應該不離「菩提心」,我們的目標是成就圓滿菩提,與十方諸佛的心一樣。所以,修行人應善護念「菩提心」,於靜中養成,日後行住坐臥即能如法修行,保有正知正念。
 凡夫的善心、惡心,忽隱忽現,而真心與妄心,就在你當下一念間,因此,當我們無法讓心持續安住的時候,須要透過方法引導。
 
 隋代天台智顗大師曾宣講〈六妙門〉的修行法。所謂〈六妙門〉即是「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的「妙」字是指「涅槃」的意思。因為修此法門,能通往「涅槃」之境,所以稱為「妙門」。〈六妙門〉中的「數、隨、止」,一般歸類為「禪定門」,而「觀、還、淨」則歸屬為「智慧門」。以下就參考〈六妙門〉之修觀及結合個人修行之體會,分別為大家解說...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定的次第,九住心
 
4-1修禪定與參禪的不同

中國佛教的禪宗不管是禪堂的設備、每天作息時段的安排、或者運作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它的修持方法(參禪)與佛陀所教的修習禪定的方法,在層次上是不太一樣的。佛陀所教的是按部就班修入禪定的方法;中國佛教的禪宗則是要當下就認識本來面目,當下就能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禪宗所教的參禪方法比較高超。
禪宗要求不管是初學或老參,都是同一個目標: 就是「當下」。對初學者來說,當下就要知道本來的面目就在「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實在不容易,嚴格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修到入定,修到能夠「不思善、不思惡」,也是有次第的。
佛陀的意思則是要我們修行時,必須同時「持戒、修定、觀慧」,三者相輔相成,原則上以持戒為先。能夠不侵犯別人,心裡頭就不會有後悔、慚愧、內疚、懊惱、熱惱的心情,所以就容易入定。這就是為什麼修禪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的,如果用心的修持禪定,也會使我們的心裡頭不會激動,不容易衝動,所以行為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
而且有了定力就能克制內心的煩惱,所以行為上可以很清淨。言行舉止有了定力以後,起心動念時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善或惡,是清淨或雜染,更可以對煩惱防微杜漸。所以今天先讓大家明白「九住心」,以免以後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參禪還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禪定的進度。

 
4-2禪定的種類

1.世間禪
一般來說,禪定的修持是屬於修福報的部份,因為禪定修到最後如果沒有修四念處,沒有配合著三法印的思考,一般人修禪定也許可以讓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稱為正定。這種禪定叫做「世間禪」,它的好處如下:
(1) 可以生天──未入根本定(指初禪)的人可以生到欲界天。入根本定以後,要看定力的深淺來決定生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或四禪天。這都是享受福報的部分,屬於福德門。
(2) 可修神通──入第四禪的根本定以後可以修神通。但如果不配合三法印、四念處、觀照般若…等的正念來修,那麼所修的禪定也都是屬於福德門。

2.出世間禪
如果配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修禪定,則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快速的入定;二方面因為平時觀「無常」,所以容易去除五欲。五欲就是我們身 體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外界(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戀、染著,也就是俗稱的「財、色、名、食、睡」。如果先以「無常觀」做為所緣,看淡世間而無所求,心情自然能夠平靜下來,自然容易入定。進一步再配合「無我觀」來修,對五欲(包括男女之間的情欲)就更容易降伏、克制了。
以這種正念入定以後,平時的行為差不多都很清淨,能夠持戒不犯,煩惱也幾乎不再現起,能夠把習氣逐漸消除。這樣的入定才是屬於「正定」。得到正定以後,再不斷的運用觀照的智慧。「止」與「觀」就是在靜「止」的禪定之中「觀」緣起、觀涅槃寂靜、觀法空性,再一次的入定以後就稱為「證果」。
所以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就是依照「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道理來觀察世間,知道它有生滅的現象(又名「有為法」)。了解世間現象的無常性、無我性以後,更深一層的發現世間的一切現象(萬法)總是不斷地生生滅滅、虛妄不實,因而體悟出世間相的本質(法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以這種智慧來得到正定,即屬於「觀慧門」。
從開始修禪定到入定為止,這是屬於「修止」、「修定」。依定力來觀察緣起法,則是屬於「修慧」、「修觀」。兩個相互配合,內心裏時常保任「無常、無我」的思想,修定的時候心就容易安靜下來。以慧來幫助修定,以定來引發「涅槃寂靜」這種空寂性的無漏智慧。這樣相輔相成,就叫作「定慧等持」、「止觀雙修」。
佛陀告訴我們持戒、修定、觀慧。修定時如果追求世間的欲望(想要修神通、或者想要生天)都是屬於福報門;若與「三法印、四念處、般若智慧」相應就成為智慧門。大家要明白 :修禪定與修福報是有差別的。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定的鍛鍊,總綱領的一句話就是,一切行事作務(包括打坐)念念分明。

靜坐祇是鍛鍊禪定的方式之一,並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隨時保持念念分明、攝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訣。

把心關在當下眼前,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久了,就成為禪定。

一個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礎必須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歷緣對境當中。如果個性很清醒、個性很沈著、思想很冷靜,永遠保持在一心一境的個性上,這樣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夠成就。

當一個人徹底沒有座標——是非真假已忘卻,仍要永無止境地鍛鍊意志力。人生在世苦難免,只要一懈怠,痛苦就源源而來。

定力深,對苦的抗拒力會較強——越苦越堅靠禪定(定力強則扭轉力亦強)。

人生在世註定有苦,一般人側重改變痛苦的環境,有智者則傾力修習禪定,以增強對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禪定步驟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講於200211月,美國慈林寺

The Steps of Breath Medita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權所有 ©  2002 坦尼沙羅比丘。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佛陀傳授呼吸禪定時,所教共有十六步。這是經文中最詳細的禪定指導。而呼吸則是他最高度、也是最經常推薦的禪定主題——因爲呼吸不僅僅是心智借以安定下來集中起來的所在地,也是心智得以用來作分析的對象。那裏是覺醒的洞見昇起之處——心智對於呼吸有念住、有警覺,也對自己與呼吸之間的關係有著意識。

        在呼吸禪定的後續階段,重點不再側重於呼吸,而在於心智與呼吸的關係上。不過在初始階段,重點是在呼吸本身,用呼吸把心智套牢,將它帶到當下。在最初兩步裏,你只是跟著長呼吸與短呼吸,讓自己對長短呼吸的知覺開始敏感起來。但從第三步開始,就有了意志的成分。你要訓練自己,首先要訓練自己的是,隨著吸氣,意識到你的全身,隨著呼氣,意識到你的全身。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入禅定的條件 ­
 
要離五蓋 ­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禅定,都要進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這樣漸進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
 
初禅的覺受 ­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禅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禅前輕安的覺受。在禅定裡,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禅就沒有樂受了。 ­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據經典說,入初禅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禅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禅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經驗。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禅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其實四禅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禅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禅到四禅是什麼。 ­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裡面了。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
 
懂得怎麼靜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裡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裡面了。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禅定。 ­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細、息細、樂受 ­
 
在這次的禅定學習裡,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禅定裡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就憑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的過程。 ­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三事變化 ­
 
要什麼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當你靜坐時,一旦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出現時,你不要留戀在裡面,要快點退出來。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當你發現身體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就能在退出時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在退。當樂受完全退時,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後再度集中於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來的覺受。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禅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當時,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樂受又出現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這過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觀察心念怎麼從粗變細,呼吸怎麼從粗變細,怎樣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認識的道路,什麼時候觀察此三件事?時機(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時。 ­
 
每次一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初學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樂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
 
重復練習出入定過程 ­
 
這樣小心重復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麼回事。必須重復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後,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復訓練入定,只會貪著樂受而住在定中的樂受而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來,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卻不懂怎麼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後,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復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後,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馬上出來。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裡多久呢?初學者入初禅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裡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但是不要下座,然後再進去五分鐘後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禅裡呆得太久,心念可能會更細而離開初禅。甚至於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細,心念更細,也更快樂。於是你對初禅心念的粗細混亂不清。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禅定力時,他在入初禅半小時內,要出入定六次。這樣不但修了半小時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進。當每次出入定五分鐘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這個定很穩固了,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禅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
 
3.解除入定的障礙 ­
 
剛才說修禅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另外是身體的某些障礙。 ­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
 
關於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後背。在靜坐的時候,身體裡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松。身體一放松,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裡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松,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裡就會疼痛。於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後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郁、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過去在靜坐時若受到驚嚇,以後每次靜坐就會胸前痛,你要找醫生或者氣功師幫你調理,以免繼續干擾靜坐。要記得,在靜坐的時若受驚嚇,不要立刻就睜眼動身。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將氣引到丹田,過後找人處理。 ­
 
背後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腧、大椎、玉枕等。靜坐時會有氣通過這些脈輪穴位,如果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一個是在肚臍背後的命門冷,會導致腿冷麻。還有胸口背後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會冷疼。感冒的時候,大椎往往會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靜坐的時候,會覺得背後很熱很熱,但頸項以上涼涼的,這是氣不能上來的緣故。如果是腦後的玉枕阻塞,你會覺得整個頸項發燒,頭重重的。這也是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雖然被困擾一個時期,最終它也會通。當氣自動調理過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說明你靜坐有進步,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會因痛打退堂鼓。 ­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 ­
 
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後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靜坐時氣會升到頭上,很多人沒有覺察有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用功幾天後,就會疼痛。情況嚴重時,嘴唇裂,舌頭生瘡,睡不著,虛火上升。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造成虛火病氣。好多出家人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自己被氣干擾成病,對修煉時的氣無知而修成“虛火外道”,卻罵氣功是外道。 ­
 
所以,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後,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 ­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干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後,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
 
靜坐到了一定時候,敏感的人都會發現有氣在運轉,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太陽穴會發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修心養性會產生清淨的氣,貪嗔淫欲會產生污濁的氣,清淨的氣向頭上升,越清淨的氣升得越高。污濁的氣往下降,越污濁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頭頂百會穴,最低到小腹下的會陰穴。所以當心念清淨到接近初禅的時候,你身上清淨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平。是一個水平,不是眉心一點。 ­
 
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靜坐之後,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氣留在頭上。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觀想,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間拉,拉到丹田,重復做這個動作。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要進禅定是不難的。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雖然沒有什麼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樂受。為什麼呢?多數原因是身體有病,造成心無力集中,於是沒辦法入定。因為禅定是很強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達不到相當強度,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的心力無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靜坐前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藥。 ­
 
4.靜坐的氣場 ­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他到某個地方很容易就心靜下來了。總覺得到這個地方靜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實是那個地方的氣場很好,對他有幫助。雖然外在的氣場對修行有幫助,但是,靠外在的氣場,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氣場,就是長期靜坐後,你也會形成本身的氣場。至於氣虛的人,要吃一些補氣的藥來加強,他的靜坐才會進步;身體健康的人就少吃補為妙。 ­
 
你靜坐的場所不要整天換來換去,如果你在家裡,最好每天在同一個座位坐,你會在此座位上形成一個氣場。以後你再回到同一個座位,就很快能夠定下來,這是環境的影響。還有,你周圍的同學坐得好的,靠近他你會沾光。就是說,他的氣場對你有幫助,而你的氣場對他會有干擾。如果他的氣場很強,你對他的干擾就會很微小,沒什麼影響。如果他本身的氣場不是很強的話,你的氣干擾了他,敏感的人就會心煩了。有病者的氣場,會干擾身邊的同修者,所以,當你覺得坐在這個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換個位子就好了。 ­
 
5.修定時間的長短 ­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堅持坐完一枝香,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昏沉、掉舉、散亂,你就必須堅持。如果你有很嚴重的昏沉、掉舉、散亂,那麼,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時間。如果開始十五分鐘坐得很好,過後昏沉、掉舉、散亂,每次都如此,我勸你不要堅持。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為靜坐開始的五分鐘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鐘以後的效率就差了。那麼,你就坐十分鐘,經行十五分鐘,然後再坐十五分鐘,再經行十五分鐘。如果你這樣修,也就是說四個十五分鐘裡,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樣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之後,因為精神不好,心無法集中地堅持到一小時,那是浪費時間。不要聽人家說,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見得啊!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勞,那麼,我勸你快去睡覺。如果不是煩惱而是精神疲勞,睡飽了再來坐效果會更好。 ­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須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坐得太久。為什麼?禅定坐久了,會貪。貪什麼呢?就是他每次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來,這就是貪。因此,修禅定時,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規定出定的時間。假如你要進初禅,你就自我規定:現在我要入一小時的初禅。這樣,你入定後堅持一小時之內,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現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鐘,那麼十五分鐘後一定要出來。 ­
 
6.修禅定有三種自在 ­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
 
什麼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時候我想入哪個定,就能夠入哪個定,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進初禅,就一口氣之間進初禅。我要進三禅就一口氣之間進三禅,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結果自動到了三禅,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麼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鐘,我進去出來,就是二十分鐘,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說進去二十分鐘,一小時了才出來,就是貪著禅定。明白了嗎?就是說,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現在要入定多久,然後到那個時間出來就不是貪。如果你要二十分鐘,結果是一小時才出定,就是貪。明白嗎?也就是說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來就出來了。身心就恢復到入定之前的狀況。不要以為一睜開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復常態。如果你出定後會覺得頭發漲,被氣鎖住,很不舒服,這是出定還不夠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謂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當你們熟悉了各種禅定之後,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預設一個時間。 ­
 
7.禅定差別 ­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別 ­
 
剛才說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樓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猶如你上一幢樓,上一樓、二樓、三樓、四樓,表示說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當你的心念達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稱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麼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樓梯到某一層,因為還未進房間,你可以繼續往上爬,也可以爬下來。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進入根本定好像進了房間,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達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於你當時進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於進入初禅安止定。當你進入初禅,會有進入的感覺,整個人沉入在裡面。這時若要上下,就必須從初禅出來,你就會有從裡面出來的感覺。就是說進去和出來猶如進出房間,上去和下來猶如上下樓梯,是不一樣的。 ­
 
禅定之間的覺受差別處 ­
 
初禅與二禅最大的差別是:初禅的心態有覺有觀,很容易被聲音干擾。初禅的人聽到聲音,心就亂了,所以佛說聲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態無覺無觀,聲音的影響,你都如如不動。 ­
 
三禅和二禅的差別是:在三禅,你會覺得身體不存在了。但是,感覺頭還在,覺得全身很快樂,卻不知道身體在哪裡。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人會覺得呼吸困難,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礙,一般是憂郁、易怒及緊張的煩惱造成氣結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髒會跳快。為什麼呢?因為,三禅的呼吸很微細。那些心沒有力的人會覺得心髒負擔不了,會跳得快一點。這樣,他就應該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適應,最好是吃補心氣的藥。 ­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會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無法進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聲音是都聽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個人在四禅裡面,聽不到聲音以後,這個人就可以進一步修第五個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還會聽到聲音,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五個定。 ­
 
禅定越高,定力越強,心念越細,呼吸越細,感受越快樂。但是,從三禅進入四禅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一旦你從三禅進入四禅,快樂就會立即消失,完全沒有樂受——捨受。如果你們有經驗過四禅,就會知道叫捨念,就是沒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淨——念清淨。 ­
 
8.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如果從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後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來判斷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樣,切東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鋒利,修行時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來,連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卻要修大威德金剛、或者修大圓滿、或者修禅宗,這樣修任何法門都修不好的。你應該知道自己是以散亂的心來修。明白嗎?但是,如果今天你能進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門都很有效,因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淨的心來修行。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門,用不同的粗細的心力來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四禅的清淨心,是修道人要去爭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無法平靜就去參禅,你只是在胡思亂想,如此參話頭打禅七,是胡打,變成煩惱糾纏不清的“纏七”。為什麼呢?心都不能安定下來,煩惱一大堆,是煩惱在參纏,還以為是參禅。修任何法門最終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煉任何法門,都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到定是慧的基礎,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門,那麼,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麼心去修。我在這裡再次強調:一定要修好禅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學佛網 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究竟位,菩薩於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斷二種子,證二空理。至解脫道,捨餘有漏(謂有漏三無記法全異熟生少分)及劣無漏種(即十地中所生現行及此種類中下品種,)證四智菩提四涅槃妙果。此菩提涅槃二果,正為轉捨煩惱所知二障所得即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故名二轉依。

        轉依,有能轉道,所轉依,所轉捨,所轉得,四義。能轉道者,能轉捨二障,轉得二果智也。此有能伏道能斷道二類。一能伏道,有漏無漏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也。此智能伏二障種子勢力,令不引起二障現行。二能斷道,無漏根本後得二智也。此智能斷二障種子。所轉依者,能轉智轉捨染法轉得淨法所依。此有持種依迷悟依二類。一持種依,第八識也。此識能任持染淨法種子,與染淨法為所依,無漏智轉令捨染得淨。二迷悟依,真如也。真如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依之所得生,無漏智轉令捨染得淨。所轉捨者,能轉道所轉捨。此有所斷捨所棄捨二類。一所斷捨,二障種子也。無漏真無間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此種子便斷滅。二所棄捨,所餘非障有漏法及劣無漏法種子也。金剛心解脫到現在前時,能持第八識,轉為圓明純淨,非彼依故皆永棄捨。所轉得者,由以能轉道轉捨二障所轉得。此有所顯得所生得二類。一所顯得,謂大涅槃,其體真如理也。真如雖本來自性清淨,而客塵二障覆蔽之,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二所生得,謂大菩提,其體無漏智也。無漏智雖本來有能生種子,無始已來,法爾在第八識中,而所知障障礙之,不能現行,今以聖道力斷除彼障故,令從種子顯現生起。名得菩提。

        此二轉依,即是究竟無漏界,故名究竟位,即佛果。如頌云,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至究竟位,諸漏永盡,非漏隨增,其性清淨圓明,故名無漏。界者,藏義。大菩提能含攝有為諸功德,真涅槃能包藏無為大功德故。又界者,因義。此大果或為所緣,或為增上,出生五乘利樂事業故。不思議善常安樂者,究竟無漏界二轉依果體所具有之殊勝德性。不思議者,此轉依果,甚深微妙,超過尋思言議道,絕比無方,故曰不思議。善有四義,一清淨法界真涅槃,離生滅,極安穩。二四智心品大菩提。妙用無方,極巧便。二無為有為,二皆順益。四與不善法相違。故說為善常者,真涅槃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大菩提所依真如常故,又所化有情無盡情故,無斷無盡,亦說為常。安樂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亦能令一切有情安樂,故二轉依果俱名安樂。

        解脫生大牟尼名法者,解脫身者,解脫生死及縛法所得果身。二乘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十力等殊勝功德法,故但名解脫身,不名法身。大牟尼者,牟尼梵語,此言寂默,即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大覺世尊,成就此不二法門無上大寂靜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不唯名解脫身,亦名法身,如深密云,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藏本意謂相似而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法身者,諸功德法體依聚義。此宗言法身有總相別相二種。此所言法身,兼如如如如智二法,即總相法身,三身之總稱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妙極覺滿),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量同塵剎相好剎塵),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妙覺性」,是妙極覺滿,寂照一如。別教究竟即佛,是在本教而論,已圓滿證得本覺明妙之性,若望圓教,僅齊分證。今明別教等覺菩薩從金剛心,由無功用道,更破一品無明,即入妙覺位,坐於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身量高大,周遍法界,量等塵剎國土,相好莊嚴,其數亦等如剎塵之數。為界外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因對圓教的利根菩薩,而說鈍根菩薩。
 
         四教之究竟佛位,成道之處及所現的身,所說之法,皆由眾生根性利鈍,所見各異。如藏教佛,於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為座,現劣應身,說生滅四諦法。通教佛,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劣勝應身,說無生四諦法。圓教佛,以虛空為座,成清淨法身,說無作四諦法。今別教佛,則於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要跟大家說等覺以及佛地的境界。我們要先強調的就是:關於這些等覺與佛地的境界,有許多的狀況我們都是依照 佛陀所開示的內容整理之後來跟大家說,當然對於裏面許多非常微細的項目,我們是很難去思議的,所以只能說我們是依照佛陀 所留下來經典的開示來跟大家說明。
 
  首先,十地菩薩在修行要入十地滿心的時候,會斷兩種無明:當祂斷除了大神通的隨眠及無明,以及微細秘密的無明跟隨眠的這兩種狀況之後,把它斷了之後就入十地滿心。這個時候入十地滿心,十方世界的諸佛就來遙灌其頂,這個時候這位十地滿心的菩薩就入了等覺位。為什麼叫作等覺位呢?因為等覺菩薩祂的功德等法,其實跟佛地這個狀況已經非常接近了;而妙覺菩薩叫作一生補處,這個一生補處意思就是說,未來要成佛的時候,就是在將來的下一生成佛,所以祂叫一生補處(這已是成佛前最後一次依異熟果而受生,故又名為最後身菩薩;以後在各個小世界中的受生成佛度眾生,都只是示現而不是依異熟果來受生)。
 
  等覺菩薩的修行,其中有三個大的修行。這三個大的修行其中一項最顯著的修行,就是在百劫之內要不斷的累積福德。如何累積福德呢?等覺菩薩這個時候累積的福德是用廣大的布施,也就是祂「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在人間受生而取得色身之目的,只是為了布施內財而修集廣大福德。)別人如果要眼睛,那就隨時把眼睛布施給別人;別人如果要身上的什麼東西,也都是隨時把身上的東西都布施給人家。所以是「無一處非捨命處,無一時非捨命時」,用這樣的方式經歷了百劫的修行布施之後,累積了廣大的福德,才能夠成就到佛地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這些廣大的福德之相。
 
  那麼等覺菩薩另外的兩種法行,都是在(下生人間)成佛的時候一併來施行、來斷的,所以這個部分我們等一下在成佛的時候再來講。那麼等覺菩薩等到百劫累積廣大、廣大的福德之後,接下來就要進入妙覺位,就是(準備)成佛了。成佛的階段我們一般來講,按照《起信論》的說法,有所謂的八相成道,這個八相是哪八相呢?也就是生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一共有八相,顯現出八相。這個八相如果是成佛選擇跟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五濁惡世成佛的話,那麼這個成佛剛好就是具足這個八相,可以用 佛陀成道的經歷來講。
  
  首先我們說「生兜率」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當等覺菩薩百劫修相好已經完成之後,祂就會上生在兜率天,在兜率天的內院裏面等待著人間的時機成熟。如果人間的時機成熟的話,祂就會從兜率天道直接下生人間,這個也是所謂的諸佛常法,也就是歷來的諸佛都是會在兜率天裏面觀察人間的因緣狀況,再來決定降生的時機。
 
  接下來降兜率、觀察人間因緣適合之後,接下來就是入胎、住胎、出胎,關於這個部分我們要特別說:一般的凡夫生生世世在六道裏面輪迴,可以說對於入胎、住胎跟出胎是完全一無所知的。入胎來講,一般凡夫的入胎必然是關鍵到入胎的境界現前之後,必然充滿著欲界的心行,會現起,以這個心行去入胎;一旦入胎之後就渾然無知了,所以住胎位當然也是一無所知。到最後出胎之後(是全新的識陰覺知心,不是從前世移轉過來的同一個識陰覺知心),當然也就對於之前所經歷的前生所經歷的事情一無記憶,所以凡夫對於入胎、住胎、出胎都是完全昏昧無知的。
 
  在三地以前的菩薩─特別是在三地以前、七住以後的菩薩─通常這一類型的菩薩對於入胎來講,我們把祂叫作正知入胎。這是因為這一類型的菩薩在入胎的時候,並不是跟世間的凡夫一樣,在面對入胎時機的時候,現起了種種欲界的心行,不是的!祂其實是很冷靜的在旁邊看著入胎的時機,然後就跟著入胎了。但是在三地滿心以前的菩薩,祂入胎之後,住胎跟出胎就一無所知了。一直要到三地滿心了之後,不但正知入胎並且正知住胎;換句話說,祂住在母腹中的時候,對於住在母腹中的境界是完全了知的;並且出胎之後,三地滿心的菩薩已經遠離了隔陰之迷,所以往世修行的種種並沒有絲毫遺忘的地方;也就是說,出胎之後就已經帶著往世修行的所有記憶出胎了(這是因為他已經有意生身了)。所以我們說三地滿心的菩薩是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並且正知出胎。
 
  三地滿心已然如此,四地、五地乃至於佛地必然也都有這種正知入、住、出胎的功夫,只不過非常特別的就是我們剛才講:如果在五濁惡世示現如同 釋迦牟尼佛這樣示現成佛,那麼祂在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之後,祂接下來會示現不正知出胎。這個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從佛陀降生之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走了七步示現之後,然後接下來開始完全把之前的一切都忘記,狀似人間的嬰兒一樣。從我們剛才講三地滿心以後的菩薩就具有了正知出胎的能力之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諸佛之所以要示現如同人類的嬰孩一樣,其實就是要告訴世間的人們,適當地喚醒人們的同理心,讓大家感受到 佛陀其實一開始也跟我們一樣,是從什麼都不懂的嬰兒開始學習、開始修行,然後開始成道以至於成佛的。有了這樣的同理心,才會讓大家更願意去跟隨 佛陀修行。這個是 佛陀的方便示現,所以,以上就是我們講的入胎、住胎、出胎的狀況。
 
  接下來講的就是「出家」的這個部分,佛陀在人間要示現成佛,必然要經過出家這個程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現,讓世人看我們走解脫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後的成就必然是有別於世間法(而棄捨一切世間法),必然是有別於世間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棄捨五欲的)出家相來示現,所以必然會有出家的過程。
 
  那麼接下來就是「成道」的過程。如果以我們的 世尊來說,祂在成道之前還歷經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麥,非常非常的辛苦。我們也知道 世尊做這樣的示現,其實是為了要告訴當時在古印度許多的修行人(苦行不能解脫、不能成佛)。因為當時非常非常多的修行人,都以苦行作為(求得)解脫的方法,所以 佛陀之所以以祂的這個萬金之軀,要來經歷這些苦行,其實就是要示現、要告訴我們說:苦行是沒有辦法成就解脫的(而我是經過大家所無法修習的大苦行,然後放棄苦行,藉智慧才能成佛)!
 
  在苦行之後接下來 佛陀就真的要進入「成佛」的最後階段。在成佛的最後階段,我們如果略去了祂成佛的時候,所謂的受牧羊女供養的這些情節不說,單只來談 佛陀成佛的簡單的內容上來講的話,我們可以說 佛陀是(先思惟四聖諦、八正道、因緣法而降伏欲界魔,而證得解脫果以後,接著)在初夜分的時候,因為祂坐在菩提樹下思惟整理所有一切,祂無量世以來修行的這些道理。那麼在初夜分的時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後接下來就等於是到了明心的位階了,明心就是開悟明心。我們要強調佛陀這個開悟明心,是最後身菩薩的開悟明心,這個所悟的境界絕對不是我們在菩薩位階裏面,七住位的開悟明心的那種開悟明心。實際上那個開悟明心是屬於大徹大悟、完全了悟的那個狀況!當祂開悟明心的時候,這個時候祂就會發起“大圓鏡智”,並且同時會圓滿具足上品的“妙觀察智”跟上品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很顯然就是對應到甚麼呢?對應到第八識如來藏;上品的“妙觀察智”是對應到意識;上品的“平等性智”是對應到意根。所以這個三品智慧發起具足的同時,佛陀也把從七地入八地的時候,所刻意生起的一分俱生微細煩惱障,也就是(最後一分)習氣種子把它斷盡,在那個時間會有這個成就在。
  
        那最主要是由我們說「成佛」那個部分最後一分的微細的煩惱障,這個主要是因為實際上菩薩的修行從六地的時候,就已經證入滅盡定,就已經可以如同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但是,就是因為菩薩有生生世世的受生願,所以不會入無餘涅槃,所以不願意去把它斷盡(而特地保留著)。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滅盡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既然要念念入滅盡定的時候,不斷盡也很難了,所以這時候又必須要把它斷盡。但是為了要避免斷盡之後入了無餘涅槃,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諸佛的加持,那經過諸佛的加持之後,再刻意生起一分極為微細的習氣種子,用這個習氣種子才能夠使七地入八地以後的菩薩,持續的受生、持續的修行。這部分在初夜手按地明心的時候,就會把這最後一分的習氣給斷盡。那麼在初夜分開悟明心發起“大圓鏡智”、上品的“平等性智”跟上品的“妙觀察智”之後,這個時候在後夜分的時候,目睹東方明星而眼見佛性;同樣的這個眼見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薩所看到的佛性的境界;當這眼見佛性成就的時候,同時也就成就了所謂的“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就是對應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個識,換句話說,在佛地的這五個識在“成所作智”的境界之下,這五個識可以獨立去運作、獨立去成就(度眾的功德),這個叫“成所作智”。“成所作智”的這個境界是非常非常的廣大勝妙的!並且在成就“成所作智”的當下,也把最後一分的所知障給斷除了。把最後一分的所知障斷除之後,就能夠成就了“處非處智力”。“處非處智力”簡單來講就是他可以去細觀、可以去了知三界所有一切眾生的所有心行,並且知道用怎麼樣的善巧方便來度化一切的眾生。並且這個“成所作智”我們在經文上尚且還看到這個“成所作智”的廣大勝妙之處,甚至是說我們說十方世界所下的雨到底下了多少的雨滴,佛的“成所作智”也可以了知無餘!這個境界實在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我們就只能按照經典所開示的,略微告訴大家佛地的“成所作智”的狀況。那麼這是所謂(八相中)的「成道」的狀況,當然就是說成道的部分,也有包含所謂的降魔的部分,這個部分我們就先略去了。
 
  那成道之後接下來就是「轉法輪」。「轉法輪」一般我們從教理上以及從我們自己的實證經驗上來講,比較可信、比較正確的分類,是所謂的五時三教的分類。也就是說,在第一時,佛演說的是《華嚴經》,第一時的部分說的是華嚴;第二時的部分說的是阿含;第三時說的部分是般若;第四時說的是(方廣)唯識;第五時說的是法華。中間的阿含、般若、唯識這三個,因為它的地位也特別的重要,我們又把它獨立出來當成是三教(三種特別施設的針對不同眾生根器的教導),所以成就了五時三教。這個是 佛轉法輪的整個過程。
 
  那麼最後轉法輪之後,佛雖然具有明行足的功夫,可以住世一劫,可是最終還是得要示現給眾生看,要示同眾生一般,最後要「入涅槃」給眾生看(是八相成道中的最後一種法相)。所以從剛才講的八種相裏面,就是我們講的八相成道。那麼佛地有這個八相成道,八相這部分我們講完了之後,接下來要略為看一下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除了我們剛才講的成佛的時候具足發起了上品“妙觀察智”、具足發起了上品的“平等性智”、也發起了“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這些智慧之外,我們其實也可以從佛的十號、十力的這些名稱裏面去約略知道說,佛的境界的勝妙。比方說佛的十號裏面,有一個叫作明行足,比方說佛的十號裏面也有一個代表了佛能夠知曉無量劫以來所有的事情,這個狀況都是阿羅漢的境界所無法想像的;那,再來佛的十力裏面,其中的“處非處智力”裏面這個部分,更是阿羅漢所無法想像的;這個部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略去不講。如果各位菩薩有興趣關於佛地的境界的話,請各位參酌《佛地經》,詳細參閱便可知道一二。
 
  (大略講完佛地的境界)接下來我們講阿羅漢。我們特別要講阿羅漢到底跟
 佛有沒有差別,或者差別在哪裡?我們之所以要特別在最後,要特別講這個章節,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人,根據 佛在剛開始初轉法輪的時候, 佛曾經說過:“我也是阿羅漢。”那有許多人就根據 佛所說的「我也是阿羅漢」這個字眼,就認定說 佛陀就只是等於阿羅漢(沒有別的證量),可是各位菩薩如果願意仔仔細細去看 佛所留下來的三藏經典的話,可以發現佛地的境界遠非阿羅漢所能比擬的!不說別的,光我們剛剛講說十方世界下了雨之後,到底下了多少雨滴, 佛的“成所作智”都能夠盡知,這一點是哪一個阿羅漢都做不到的事情!
 
  並且各位還可以仔細去觀察,從福德上面來講,那麼菩薩從初住位開始,就開始修布施,開始累積福德;這個福德的修行從來都沒有停止,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到等覺、成佛。等覺菩薩尚且要修百劫的廣大的福德!這個部分由於時間修行是這麼長久,累積的福德是何等廣大,就可想而知了。那麼阿羅漢在證初果之後,最多七返人天就會證阿羅漢果了,那麼從初果之後,到這個阿羅漢果也不過(最多最多也不過)七返人天,那麼七返人天的福德怎麼能夠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修集)的這個福德來相比呢?
  
  最後我們也看到佛典上面的記載:最後身菩薩成佛的時候是斷盡一切的習氣種子,就如同我們剛才講的初夜明心的時候這個狀況一樣, 佛是斷盡了所有的習氣種子。(第八識中)所有的種子從此之後就不再變易了,不再受熏了。可是阿羅漢只斷現行,不斷種子;換句話說,所有貪嗔癡的習氣種子,阿羅漢是仍然還有的,只是說在阿羅漢的當世不再現行。如果─我們是說如果─阿羅漢不入涅槃的話,由於習氣種子仍然在,所以當他在入胎、在出胎之後,他就很有可能因為仍帶種子的關係,會現起昔日的貪嗔癡的這些種子還在;這些的種子,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阿羅漢都懼怕著重新受生,務必要在他把三界一切的煩惱現行都降伏的那一生,就急著要入涅槃;避免將來受生之後,再來現起貪嗔癡的心行,又再到三界去輪迴!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說(從)福德方面來看,阿羅漢連菩薩都比不上,何況是佛!那從(三界愛的)習氣種子來講,阿羅漢也一樣,阿羅漢只斷現行,不斷習氣, 佛是習氣全部斷盡了!再從所知障來講, 佛了知一切法!阿羅漢呢,光是能夠看到八萬大劫(以來的往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何況要看到無量劫?所以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知道,阿羅漢跟佛實在是天差地別的!不能因為佛善巧方便說自己也成就阿羅漢的境界,就說阿羅漢等同于佛(上地能證下地境界,下地不證上地境界,所以阿羅漢所有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當然也有,當然也可能稱為阿羅漢,但不等於阿羅漢)。[摘自佛教正覺同修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乘的經典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 佛陀在經中開示菩薩要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這六度。這六度呢,又稱為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因為“波羅”就是彼岸的意思,“蜜”或“蜜多”就是到的意思。所以“波羅蜜多”合起來說就是“到彼岸”。所以六波羅蜜多的意思,就是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進到彼岸、禪定到彼岸還有般若到彼岸。意思就是說依著這六波羅蜜多的修學,就可以達到佛菩提道究竟涅槃、常樂我淨的彼岸。
 
  那麼菩薩修學佛菩提道,從初信位開始,就必須要隨緣隨分地修學這六波羅蜜多的內涵。但是到了證入初地之後(的修道位中),除了這六波羅蜜多之外,還要再加修方便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和智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十波羅蜜多。所以,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裏面說:“十地中修十勝行。……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入地之後要修波羅蜜多。接下來我們就逐一地來說明,從初地到十地菩薩的修證。初地菩薩在上一次的說明當中,已經讓大家瞭解,祂所具有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初地菩薩祂永伏性障,但是並沒有完全斷除性障,但是祂的煩惱障的現行已經斷除了,成為四果的解脫。也就是說祂能夠證慧解脫,可是祂不取證。因為發起摧滅邪說、救護眾生的大願,而故意留下一分我執思惑,也就是法貪和法嗔,來潤未來世生(留惑潤生)。為什麼說初地菩薩能夠證慧解脫、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而不取證,卻要故意的留下一分我執思惑來潤未來生,也就是繼續地能夠出生受生呢?
  
  我們就要瞭解到修學佛道,在初發心受三皈依的時候,就要發四弘誓願,要能夠「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後在要進入初地之前,還要發起增上意樂,就是要在 佛前或佛像前勇發十無盡願。這個十無盡願,我們可以總括地來講,其實就是護持正法、救度眾生、成就佛道、永無止盡。發了這個願之後,才能夠進入初地,所以說,從這樣的發願,就可以瞭解初地菩薩心性上,就是要以摧滅邪說、救護眾生(等等法布施作)為祂的任務,以這個為祂的願。基於這個願,雖然已經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已經能夠證入慧解脫了;但是如果依著慧解脫而入了涅槃,那麼就跟所發的四弘誓願——要能夠佛道無上誓願成,跟所發的十無盡願——要能夠救護眾生成就佛道、永無止盡的這個願相違背,所以說要留下一分我執思惑——法貪和法嗔,繼續地在佛道上面修學。
 
  怎麼說是“法貪”呢?因為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要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要留下一分繼續在佛道上面修學佛法的這個“貪”,所以稱為“法貪”。那又怎麼說是“法嗔”呢?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要救護眾生,所以對於誤導眾生的邪知邪見,對於破壞正法的那些邪法邪說,要加以摧滅──雖然他心中並沒有因此生起瞋心。所以說要留下一分“法嗔”,就依著這一分“法貪”和“法嗔”,繼續潤未來世生,繼續地生在人間,在佛道當中修學。
 
  初地菩薩祂已經開始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並且已經開始逐漸斷除無始無明上煩惱。那麼初地菩薩從住地心以後,開始初地的修學,福德方面主修“施波羅蜜多”,還有智慧方面的百法明門。因為初地入地心之後,要繼續地跟隨善知識,來修學這個百法明門的慧觀,祂所應該進修的無生法忍的這個行門,就是百法明門的修證與觀行。這就是初地所應修的增上慧學。另外,還要修集布施波羅蜜多,也就是要以法布施為主。這樣去廣利眾生,到了滿心位的時候,就能夠證得“猶如鏡像”的現觀。這個“猶如鏡像”的現觀就是說,能夠現觀而親證到一切六塵萬法,都是自心阿賴耶識所出生的。親證這個“猶如鏡像”的現觀,是要依著百法明門、無生法忍的觀行,並不是直接在“六塵猶如鏡像”的這個立論上面去做思惟做觀行。
 
  初地滿心之後再加修,再成就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二地。二地菩薩主修“戒波羅蜜多”,還要繼續修學一切種智。滿心位時證得“猶如光影”現觀,祂的戒行自然清淨。因為二地菩薩祂要修學種種的善法,包括十善業道,另外要嚴持戒行,那麼以這樣的種種作為,才能夠滿足二地所應該要有的福德。並且以二地所應進修的無生法忍作為祂的主修,也就是要繼續地修學一切種智。
 
  所謂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就是說能夠親證這七識心,其實好像明鏡前的光影一般;明鏡上邊的影像,會隨著照入種種光影的不同,而現出種種不同的影像。七識心就像是這樣,七識心就像是這個光影一般,由七識心的轉變就能夠轉變如來藏所現的內相分的影像;由於“猶如光影”的現觀,使得二地滿心菩薩祂可以自然地就能夠自心清淨,不需要再經過初地、二地住地心當中,要以“擇滅無為”的那個意志力,來加以抑制,才能夠得到清淨自心。而是藉著“猶如光影”的現觀,去觀察到所面對的境界,不需要透過“擇滅無為”的加行,就能夠與“非擇滅無為”相應,不需要壓抑、不需要加行,就能夠自行地清淨。
 
  所以說二地滿心的菩薩,祂就不會違犯清淨的戒律,因為祂的心性已經自然清淨,而沒有雜染。不需要以種種的意志力強制,而使這個心性得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持戒(表示他的持戒波羅蜜多圓滿了)。並不是像還沒有滿心之前,那都是學戒;包括在三賢位的修學,那都只是學戒而不是持戒。這樣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之後,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三地。
 
  三地菩薩主修“忍波羅蜜多”,另外還要再加修世間法上的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這樣修學之後,能夠成就俱解脫(及梵行功德、五神通)。因為修學具足四禪八定,能夠成就俱解脫,但是仍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三地滿心的時候,就能夠成就“猶如谷響”的現觀,並且能夠證得“無漏妙定意生身”。由於進修三地應該要修證的無生法忍以“忍度”來修學,並且還要兼及其它的五度。三地當中除了無生法忍以外,又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具足修證了這些法之後,就會發起“三昧樂意生身”。由“三昧樂意生身”就會現出有輪寶,然後可以前往諸佛世界,去禮拜供養諸佛,並且也可以前往諸佛世界去度化眾生。但是由於在他方世界說法利樂眾生的時候,意識意根還在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當中,這時這個娑婆世界的意識意根,能夠同時緣于在他方世界意生身所說的佛法以及所度化的那些眾生。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夠反觀看到自己(意生身)的色身,跟意識意根緣于在他方世界自己現意生身所說的那些法,就好像山谷迴響一般。雖然是在他方世界,卻可以讓在此世界的色身當中的意識意根能夠緣,能夠為此世界的意識意根所緣。這樣的現觀完成,就是證得“猶如谷響”現觀,那麼三地就滿心了。三地滿心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四地。
 
  四地主修“精進波羅蜜多”,和四地所應修的一切種智無生法忍。滿心位時證得“如水中月”現觀。因為前面三地所證,已經能夠依著“三昧樂意生身”,化現化身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成就現觀而轉入四地心中。四地因為精進波羅蜜多的努力修行緣故,就會在此世界以及他方世界繼續不斷地度化眾生永無疲倦;到了四地無生法忍成就之後,那個功德就會讓四地心菩薩能夠映現眾多的化生身。這個眾多的化生身相應於他方世界與這個四地菩薩有因緣的眾生的心想,就會在他方世界的眾生心中,化現出化身,來為他們說法,來度化他們。就好像水中月一般,因為真實的月亮在天空中只有一個,但是隨著眾多的江水湖水等等的這些水,隨著水的數量就會有同樣數量的月亮,呈現在水的上面。就如同我們常常聽到的,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四地菩薩祂的化身就像是這樣,能夠化現無量無數的化身,到他方世界有緣眾生的心想中,去為他們說法來度化他們。所以說,(四地菩薩能夠如此現觀時,)這個就是證得“如水中月”的現觀。四地滿心菩薩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五地。
 
  五地菩薩主修“禪定波羅蜜多”,以及五地所應修的一切種智無生法忍。滿心位時能夠成就“變化所成”的現觀。這個“變化所成”的現觀,就是說五地菩薩在“禪定波羅蜜多”的進修,以及祂的無生法忍具足的時候,(進而精修辦事靜慮等禪定,)就能夠將三地心所修的禪定以及神通轉為更加的勝妙,所以能夠在等持位當中,現觀自己所化現的極多的化身,在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祂可以現觀到這些化身,其實都是自心阿賴耶識秉承意根末那識之命所變化的,但是它們並不是真實的,而是自心阿賴耶識變化所成,並不是思量作主的末那識變化所成。五地滿心再證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六地。
 
  六地菩薩主修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要依道種智,去現觀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還有意生身、化身,都是自心真如變化所現,都是“似有非有”,或者稱為 “非有似有”。滿心位的時候,能夠證得十二因緣一一有支的細相觀,就能夠不由加行,自然地證得滅盡定,成為三明六通俱解脫的大乘無學。雖然成為俱解脫的大乘無學,還是不入涅槃,繼續地修學,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七地。
 
  七地菩薩主修“方便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滿心位時成就方便善巧,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前面講過說,初地菩薩入地之後,留著最後一分思惑來滋潤未來世繼續受生的種子;到這個時候七地滿心,念念入滅盡定,已經是非常的寂靜。但是前面所保留的那最後一分思惑都已經斷除了,煩惱障習氣種子也都已經斷盡,(不可能再留惑潤生了,也不可能繼續受生於三界中了)可是由於修學方便波羅蜜多,成就了方便善巧的緣故,所以不入涅槃,繼續地向佛地來邁進。七地滿心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又因為 佛的加持而證得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
),就進入了八地。
 
  八地菩薩主修“願波羅蜜多”和一切種智。修學滿心位時能令無相觀任運恒起,能夠于相于土自在。這個于相于土自在的八地滿心菩薩,就能夠自在地變現種種的相土,來利樂有情,來度化眾生。八地菩薩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九地。
 
  九地菩薩主修“力波羅蜜多”,以及需要修學的一切種智無生法忍。滿心位時成就“四無礙”的圓滿,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的意思就是說,九地滿心菩薩對於一切的(佛菩提)法(獲得總持,)都能夠清楚了知,無有障礙;“義無礙”的意思就是說,祂對於諸法的真實義理,都能夠了知通達無礙;“辭無礙”的意思就是說,九地滿心菩薩能夠依有緣眾生諸方的言語,來為他說法,沒有障礙;“樂說無礙”就是說九地滿心菩薩,祂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器以及因緣,來為他說法,沒有障礙。這個是九地菩薩滿心成就所證的四無礙。九地滿心之後再加修一分道種智,就進入了十地。
 
  十地菩薩主修“智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滿心位時能夠發起大法智雲,以及能夠現起大法智雲所含藏的種種功德,就成為了受職菩薩。能夠為一切的眾生說法,如雲如雨永無窮盡,這樣子去普益十方佛子。
 
  以上從初地菩薩漸次說明到十地菩薩的修學內容,以及祂們所證的現觀境界。在這邊要特別告訴大家,就是諸地菩薩雖然都各有祂們的現觀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對於諸地菩薩來講的話,那不是祂的行門,而是祂的果證。諸地的修學行門,還是在於諸地的無生法忍以及祂所應該修學的波羅蜜多的觀行還有修習。諸地菩薩雖然有祂應該修學波羅蜜多的主修,但是祂並不是不修學其餘的諸度,而是還要隨分地加以修習。[摘自佛教正覺同修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若能於法雲地,百尺竿頭重進步,更破除一品無明,即入等覺位,證理與佛相等,故名等覺。
 
「亦名金剛心」,金剛具有十義,喻菩薩等覺後心具諸功德。
 
一體性堅固: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喻菩薩所證中道法身理體,常住不滅。
 
二體用堅利:用金剛鑄劍,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喻等覺菩薩中道妙智,內能斷惑障,外能降魔制怨。
 
三光明映徹:寸許金剛,能照千里;喻等覺菩薩大智慧光,能照徹事理無遺。
 
四體相清淨:金剛體相清淨,非餘物可比;喻等覺菩薩離三惑,除諸垢,所有行業與果報,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為,尚非法雲地菩可比,何況餘魔外道?
 
五種性尊貴:金剛之寶,唯除摩尼寶王,餘一切寶皆不能及;喻等覺菩薩位鄰極聖,除大覺寶王,餘諸聖眾,皆無能及。
 
六世間希有:金剛之寶,世間希有;喻等覺菩薩,經無量劫修諸功德,具足無量波羅蜜,世出世間少有難得。
 
七最為難得:金剛之寶,非福德之人,難得見聞;喻等覺菩薩為諸菩薩上首,非深位菩薩,難得見聞,隨侍供養。
 
八得之安樂:擁有金剛寶之人,永除貧苦,享受如意;喻得親近供養侍奉等覺菩薩,近則必獲人天福報,遠則為解脫勝因,必不退轉菩提之心。
 
九見聞歡喜:金剛之寶,見者聞者,無不歡喜;喻等覺菩薩具諸勝德,不但見其身相廣大莊嚴令人歡喜,即聞其清淨功德,亦使人恭敬讚嘆,心生歡喜。
 
十作用自在:金剛體質堅利明淨,任用無窮;喻等覺菩薩雖證常住不變之法身,但能隨緣應物,品類千差萬別,神通妙用,變幻無窮,能一多無礙,大小相容,毛吞大海,芥納須彌。
 
以上金剛十義,喻等覺菩薩妙心具足無量功德,無量功德一心攝盡,故名金剛心。
 
 
 
「亦名一生補處」,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盡,還需受生,現居補先佛之處,來生即可成佛,故名一生補處。
 
「亦名有上士」,有佛在其之上,或有惑可斷,故名有上士。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界見惑八十八使
三界 四諦惑 使 小計 合計 總計 備注
欲界 身、邊、戒、見、邪、貪、瞋、痴、慢、疑 十使 三十二使


使
苦下俱一切
集滅各除三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瞋
            見、邪、貪、瞋、痴、慢、疑 七使
            見、邪、貪、瞋、痴、慢、疑 七使
        戒、見、邪、貪、瞋、痴、慢、疑 八使
色界 身、邊、戒、見、邪、貪、  、痴、慢、疑 九使 二十八使
            見、邪、貪、  、痴、慢、疑 六使
            見、邪、貪、  、痴、慢、疑 六使
        戒、見、邪、貪、瞋 、痴、慢、疑 八使
無色界 身、邊、戒、見、邪、貪、  、痴、慢、疑 九使 二十八使
            見、邪、貪、  、痴、慢、疑 六使
            見、邪、貪、  、痴、慢、疑 六使
        戒、見、邪、貪、瞋、痴、慢、疑 八使

八十一品思惑

名數)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漸斷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貪嗔癡慢疑,九品)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三十六品)無色界之四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三十六品)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斷見惑之聖者為預流果,更進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於人天故也。次後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於欲界故也。次後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於三界故也。
[摘自網路城邦]

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諦來分配,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滅、道四諦,每一諦各具小使多少不同。
 
欲界:苦諦具十使,集諦具七使,滅諦具七使,道諦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
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無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所以三界四諦合起來總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見惑煩惱。
 
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業因,是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主體。
 
五鈍使:
一、貪心,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者是財、色、名、食、睡五種可欲環境,生起執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瞋心,對違背了我所貪愛的欲境,生起瞋恨心、憤恨惱火。
三、癡心,是癡迷無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別,糊裏糊塗,昏昏擾擾,做諸惡業。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
五、疑心,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對一切事物心懷疑慮,妄生煩惱,是非紛起,做諸惡業。五鈍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業受報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來分配,
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具足九品。
色界的四禪天:一、離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無色界四空天: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這樣三界九地,總共合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煩惱。
 
依惑造業,隨業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迴的規律,這叫做集諦。[摘自來果禪師講解]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麼是初果?

⑴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⑵《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⑶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⑷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⑸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⑹初果粗解
2.什麼是二果?
⑴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⑵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⑶外道禪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3.什麼是三果?
⑴經上對三果的說明
⑵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⑶三果聖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4.什麼是四果?
⑴經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⑵戒定慧與四果的關係
⑶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⑷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⑸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麼是初果?
 
1)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說:「眾生依宿世善根深淺的差異,形成四種不同程度的學佛根器。是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在這世間上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受到別人的勸化而來信仰佛教,當他聽到佛陀或善知識所說的教法後,信心堅定,深信不疑,但是卻一直停留在『恆信他語,不住己智』智慧未開的階段,完全將自己對佛法知見的認識,寄託在別人的學佛知見上,沒有分辨法義內容深度的能力。這一類對佛法信心堅定而智慧不開的佛弟子,佛經稱之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學習了佛陀的言教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聽聞的佛法,理出一條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智慧抉擇之路。因為已經對佛法有了觀察與分辨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真實法或虛妄法的程度。因此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蠱惑。這一類對佛法具有高度分別、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經稱之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他的宿根深厚,當他已經從廣義的佛法中正確的抉擇出一條出離生死的道路時,便逐步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脫,對於佛所說解脫生死的法義,不會再有懷疑,並且在他步上禪修的過程中,已經獲得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這一類依教修行,親身求證佛法的禪行者,佛經稱之為身證人。
 
第四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修行的過程中,已經能夠使身口意從戒律的實行中,達到端身正意的目的,進一步走向禪觀的覺照中,不再執著我是持戒人,餘人不持戒(斷戒取——斷除對戒的執取、能持之心)。進而從禪思無我的觀照下真真實實的覺察出色身的毫無實性(斷身見)。由於從內在的覺性中親身體證到身體的幻有不實,因此對於佛所說「五蘊皆空」的真理不會再有疑惑(斷疑)。而當這位修行者從明淨的心眼中見到出離六塵的空性真諦時,便正見佛所說:有今世、有後世,有施受、有報應,有修行、有解脫……,並對體證「緣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證聖果的經證,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類在禪修中徹底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結,見到無常色身輪迴生死根源的聖者,佛經稱之為見到人。」(另雜阿含卷三十一對此四種修證次第,有不同的說法。)
 
這四種學佛人,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從初入佛門(信心入門)起,必須經過師承、聞法、思法、解悟法義、依法修行由淺入深的過程,才能親身見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從領悟「苦、集、滅、道」四諦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見到人),最初獲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須陀洹。對於須陀洹果的釋意,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及金剛經上均有明確的解釋。
 
金剛經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說:「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即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佛經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禪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的狀態,粗分為三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眾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為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眾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境,進入精神調適的狀態;在禪定的修養過程中,已經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的束縛範圍內,稱之為色界。第三種是某類眾生,在禪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超脫色質和形相的約束範疇,完全進入深妙禪定的精神修養狀態中,稱之為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無量,眾生界無數無量,當善界學,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眾生居住的世界,無量淨土『淨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的眾生,都各各依其業行,安居在與其業行相應的一定界限(世界)範圍內。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業力生活在依欲為界的飲界範圍內。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範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聖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眾生無量無數的墮性、欲習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為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於現世中達到不為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眾生最難以調教的身口、業行、舉止而首先制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網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並依四部阿含經所開示正確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慧學」做為修行的基礎,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來修行,那麼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心深處深切的發出厭離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後,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在持戒、修定的歷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是關係著初機出家禪修者今世能否到達超離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礎。也是奠定修行者未來早日達到修行解脫理想最重要的具有關鍵性的修行一生。
 
誠如演培法師在俱舍論講記中所說:「諸異生類,假定依於四根本地而起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必然得見於諦。為什麼?一、因牠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於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就不一定得見於地,為什麼?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深淺,根利而厭深的,於現生中可以見諦(入道),根鈍而厭淺的,於現生中不得見諦……。」
 
6)初果粗解
 

證了初果的聖者,已經從親證內在的空性中,見到了無始以來塵欲眾生生死輪迴積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滅已),已經不受欲界惡道業行的引誘,不會再墜入三惡道中輪轉受苦(不墮惡趣法);並且內心初步不受與欲界相應的五欲粗境所迷惑(離諸塵垢);而當一個修行者已經淡薄了塵欲煩惱,心靈在戒、定的洗鍊下,到達某種寧靜狀態時,對於超脫欲塵世法的啟悟,便會愈加的鞏固與堅定(不見彼聖弟子,有「欲塵」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界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雖然初果聖者八識田中猶有欲界的餘習業種尚未清除殆盡,但是「已見苦諦根本,所斷欲界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無量,所餘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斷(見雜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間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但是他已經從他修證的出世智慧中,如實分辨出什麼是佛所說的解脫正法,什麼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麼是對於了脫生死相應的戒行,應該依什麼心態,來守持輔助修行者進入初步莊嚴身心的戒律。可以說,初果聖者已經見到了煮飯用的生米,能夠分辨出什麼是米粒,什麼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飯,認沙為米,如楞嚴經所說。因為已經有了分辨解脫佛法真偽及節制欲念的初步覺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環境生存下,都會將身心放在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正道中前進。
 
當一分利根器的初果聖者,在無我的禪觀修持中,將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塵境淡化到極度微薄時,亦即禪定功力到達欲界頂天時(初果聖者根有利鈍,非一概而論,此按雜阿含經文所述),身心便從欲塵煩惱的干擾中解放出來,此時法喜禪樂即從清淨的定心中湧現出來。於是超脫外塵散亂境界,進一步向內覺觀——向內心更微細的習氣煩惱挑戰。亦即雜阿含所釋(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但是這位初果聖者,以他對「苦集滅道」四諦真理無我空性的了解,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已經斷除了身見、戒取、疑三結而生起能斷能證之心的(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2、什麼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金剛經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雜阿含經說:「若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初果聖者雖然對於修行的戒律——斷戒取,解脫的正法——斷疑,及正見色身的空無自性——斷身見,已經見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飯,必斷煩惱,必脫生死。但是在調心的歷程中,仍然沒有將貪瞋痴三毒煩惱徹底調伏(尚須往返人間、欲界天七次)。到達二果果位時,不僅身見、見取、疑三結斷盡,並且已經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痴煩惱的餘習心影,蕩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貪瞋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間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徹底斷除五欲貪念,超離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須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體上上說),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離欲清淨,心跡未離欲貪,未離六塵影像,只不過內心已經從不貪執六塵外境,開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經在修持間做到對心性上「貪瞋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聖者對四諦空性的體悟,絕對不會往往返天上、人間的受生修行期間,生起能修能證能生之心的。
 
2)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貪瞋痴」是三界無數煩惱的總稱,眾生無論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內,都有與其界地相應的貪瞋痴煩惱現前,令眾生貪執現地湧現的一切,繼續造業、受果。而這許多與三界相應的無量微細潛伏在我們內心的煩惱細惑,沒有經過禪修的洗鍊,根本無從察覺。事實上,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煩惱,早在阿含經上便有說明。只不過後世的唯識家,針對末法眾生的煩惱、所知障重,將其次第分割開來,予以系統化、複雜化,為後學者剖析出一條深入內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禪修者,直接從阿含所載精簡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覆玩味,就能掌握並理解根本、無我的解脫法味。
 
3)外道禪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禪修中,只著重在身體脈搏、氣息等的變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貪瞋痴」做調整,知見一直停留在「貪執身見、譁眾取寵」的範圍內,縱然進入初禪、二禪……的境地,與佛教初果斷「身見、戒取、疑」,及二果「三結盡,貪瞋痴薄」的聖者證境,毫不相應。因其修因基本上與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處不同,當然在禪定行進間所產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無論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斷「三結」,不斷「貪瞋痴」,脫離阿含所說的聲聞四果修證的般若「無我」中觀知見的次第與內容做基礎,所產生的任何神通變化現象,均屬外道禪定境界。
 
3、什麼是三果?
 
1)經上對三果的說明
 
金剛經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雜阿含經說:「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樂阿那含,不遠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
 
什麼是五下分結?這是針對欲界整體性的煩惱惑業而言。即身見、戒禁取見(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見)、疑、貪、瞋等五種煩惱。初果聖者在這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中,僅斷除了三種——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痴尚在。二果聖者不僅斷了身見、戒取、疑三種煩惱,而且貪瞋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經將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等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業習,統統盡斷,超離欲界天,不會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體證的五蘊性空真理,不會生起他不來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經文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2)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初果聖者只是在禪觀的體會中,斷除了對解脫佛法見解上的疑惑(斷見惑),但是對於心態上的貪瞋煩惱猶需精進調伏(進斷修惑)。故阿含經上只說初果在禪修中斷除了身見、戒取及解脫法義上的疑惑,未說斷貪、瞋等心態上的煩惱。也就是說,初果聖者對於與欲界相應的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煩惱均未調伏,「未離外塵動相」。到了二果聖者,對於心性上與欲界相應的五蓋煩惱,已經斷除得非常微薄了,「已離六塵粗動相」,不會再在欲界天及人間一往一來的受生期間,生起來去動相。三果聖者則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等粗動煩惱完全斷除,不還欲界受生,「心跡完全遠離欲塵動靜二相」,於人間壽命終了,上昇色界天上進修。
 
3)三果聖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積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種種偏向不同。所以當三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在進入四果的修行歷程中,形成七種證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聖者,在超離欲界往生色界之際,就在中有極短暫的期間,生起強有力的定慧力道,斷盡色界、無色界上界的煩惱惑業,頓證阿羅漢,而於中有位上契入無餘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後,即生起堅毅的定慧力用,斷盡殘餘煩惱惑業,於現身中,得證阿羅漢果;並於此生命終之後,證入無餘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聖者,在上昇色界天後,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用功勤修,才能於現身中證入有餘涅槃。
 
四、無行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厲,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諸無漏道自然現前,於現身中自在如如的證入有餘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後,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處般涅槃,而因他樂定或樂慧的根器差別,轉生與其根器相應比較上一層的天處進修,就在他再轉生的天處進修中證入涅槃。
 
六、無色般:有的三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後,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處繼續修行而證入涅槃。
 
七、現般:有的三果聖者,在超出欲界天後,既不上昇色界天,也不超生無色界天上,而直接於脫離欲界天的剎那間,未經中有位,當下斷盡三界的所有煩惱惑業,現身證入涅槃。
 
4、什麼是四果?
 
1)經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婆沙論說:「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定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
 
金剛經上說:「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雜阿含經說:「若一切漏盡,欲有漏心解脫(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脫(超色界),無明有漏心解脫(超無色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2)戒定慧與四果的關係
 
雜阿含卷二十九說:「初果及二果聖者,以持戒為滿足,律儀具足,少定少慧;三果聖者戒定具足,智慧轉增;四果聖者,學戒滿足,學定滿足,學慧滿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證覺下,才能完全斬斷上界煩惱——五上分結,超脫三界。」五上分結即:1、對色界禪樂的愛著,2、對無色界空定的難捨,3、不受二界眾生掉動心念的影響而退失禪定,4、超離二界眾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斷色界無色界二界地內痴闇無明之心。
 
3)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三結,二果聖者不僅三結斷,而且「貪瞋痴薄」,三果聖者則將「身見、戒取、疑及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結煩惱全數斬斷,心跡徹底超出欲塵動靜二相束縛範圍;而當三果聖者在進修中,將色界、無色界二界界地內的所有痴暗無明之心(即五上分結),悉數拔除時,頓時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脫,能以大自在的解脫慧力,轉換四大,將色身出水出火……,印證「色空不二」「心色無礙」的道理。
 
4)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在阿含經中,提及阿羅漢有心解脫、慧解脫及俱解脫三種名詞。事實上,心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三者本是一體的。
 
什麼是心解脫?即修行者於日常動靜之間,內心依定慧之力斬斷貪、瞋、痴,從煩惱障中解放出來,獲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麼是慧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所謂七識住,即人界、欲界天(合為一類識住眾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淨天三類識住眾生,以及無色界中的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三類識住眾生。此七類眾生,皆因住著於「識」,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輪迴無期。
 
什麼是二處知如真?二處者,其一指無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意思是說,慧解脫者,以慧觀之力,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界眾生識生、識集、識住、識異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於識,在獲證解脫智慧後,自知自覺:「我從此生起不再受後有身。」故稱為慧解脫。或說其在尚未超脫三界時,便先自知自覺「我從今生起不受後有身」,而稱此為慧解脫者(見雜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說,可知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三者,只是「依阿羅漢證果的時機不同而有區分」(見阿含經止觀)。
 
又什麼是俱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俱解脫者,經過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等八種層次的禪定修持,而超脫此八種禪修境界(八解脫),在現身中自覺自證:我此刻已貪瞋痴永盡(心解脫),已依慧觀之力斬斷三界煩惱障(慧解脫),成就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
 
經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慧解脫者經過「色界、無色界」禪定的修持,而超脫四禪八定,證果解脫。但是由阿含經所說了脫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個修行者,成就阿羅漢果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證解脫。依阿含經說,絕對沒有不修禪定而直接從聞思慧證果或世智辯聰證果的阿羅漢,當知修慧是建立在禪觀之中。
 
「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一個心地污穢,不從禪觀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獲得清淨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覺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身」。相對的,若不依慧觀之力,單憑禪定修持,貪瞋痴不可能斷盡,貪瞋痴不斷,不可能獲證心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如雜阿含經說:「聖弟子修習於止(定),終成於觀(慧),修習觀(慧)已,亦成於止(定)。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觀俱修,定慧等持,才能獲證諸解脫境界。」
 
又如前述雜阿含經說:「一個阿羅漢,一定要無漏『心解脫』)貪瞋痴斷盡),才能以解脫智慧(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所以說,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心解脫必由慧解脫而建立,淨土中的阿羅漢,即是具備心解脫、慧解脫的證道者,由心、慧「俱解脫」,而自知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分段生死之身,進一步以「變化身」而度眾生。
 
5)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當一個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經所說:經過出家、學戒、持戒、聽法、持法、思法、守護六根、淨意、知足、正見解脫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獨住遠離、斷除欲貪、禪思空義、正觀空行、入禪定、身作證、見到、得四禪不動心、聖慧明達,啟開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四果修證次第,必然自覺自悟三界煩惱的連根拔除,不會再對今生由無常因緣假合所形成眾生分段壽命的延續幻有中產生:對「自我」生存實在性的執取,對「我與人」對立真實性的固執,對「眾生」存在緣起性的貪執,對「壽命」延續生滅性的留戀,對「自我」能證、能斷煩惱實證性的執著,徹底斷除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執取之心,而達到了聲聞弟子隨佛出家,修學解脫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學具足成就,永遠不會再於三界輪迴中遭受生死煩惱之身。
 
一個阿羅漢聖者,早已斷除了界內眾生的我執傲慢之心,與世無諍,與三界無諍,其內心在無諍、離欲的平靜心湖中,永遠過著祥和、安寧,隨緣度化眾生的平實生涯。
  [摘自大寂法師]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果──大乘四果===﹝出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於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稱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歷於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淺深、始終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區別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一、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云預流。為菩薩入初乾慧地時,斷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來家。因借聲聞初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須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菩薩於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記而得作佛,因借聲聞第二果以區別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三、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於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三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羅漢果。
Page: 出大乘莊嚴經論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त् arhat;巴利語:arahant),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正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法苦、空、無我、無常,進而斷盡三界貪愛的我見、我執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語源
巴利文:arahant與梵文:arhat的字根來源,目前尚不清楚,仍有爭議。這個字在釋迦牟尼與佛教出現之前就存在。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中,被拼成arhattā。之後在佛教與耆那教的文獻中,多次使用這個字,在印度教中的毘濕奴派經典中也曾出現。
在梵文字源中,arhant可能是由hant(死亡、殺戮)加上否定詞頭ar所組成,字面意思為「無法被殺」、「超越死亡」或「不死」。
它的字源也可能是來自於巴利文:araha或梵文:arha,意思是值得、有價值的。變化成人身名詞,意思是「傑出的人」、「有價值的人」。

語義
佛陀十號中,包括阿羅漢[1]。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比丘於因地僅就如何解脫於三界束縛的修行所學圓滿,也就是世俗諦的正理。 此外尚有三義:

  1. 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2. 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3. 無生:無生是不再出生下一世的五蘊,出了三界六道輪迴。
概論
根據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定義,阿羅漢包括了佛陀和聲聞阿羅漢。在佛世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裡,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說法的意思。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已證三果後,能夠進一步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2],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於『六恆住』法常善安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3],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4],得三明六通。
傳統上認為,證三果之後的修行者,都會出家,加入僧團。但是《論事》記載中,曾有在家阿羅漢的說法,覺音註釋稱其為北道派提出,認為在家眾也可以證阿羅漢果,在證果之後也不一定需要出家。
根據原始佛教研究者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分類
在北傳佛教經典中,有九無學[5]和六種阿羅漢[6]的記載。是否有「退法阿羅漢」,是部派佛教部派根本分歧之一,其中大眾部和分別說部宗義為「阿羅漢無退義」[7],而說一切有部宗義為「阿羅漢有退義」[8]

慧解脫問題[
在經典記載中阿羅漢還可分為兩大類:

  1. 慧解脫阿羅漢
  2. 俱解脫阿羅漢
慧解脫阿羅漢是指不依禪定,於四禪定未俱足,卻能以智慧解脫的阿羅漢聖者,最早出現於《雜阿含經》347經(相當於南傳相應部《須深經》)[9]
在聖典所記載的慧解脫,其說明為阿羅漢慧解脫,是因為智慧而解脫,在聖典道次之比對,俱解脫阿羅漢為慧解脫與八解脫俱足而不受後有,相對於慧解脫阿羅漢雖不是依於禪定而修,雖於四禪定還未能俱足自在,但也是「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已斷除三界愛的阿羅漢[10],因此慧解脫也是四果的聖人。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聖者的主要差異在於有沒有證得四禪八定等禪定。
但瑜伽行派認為,以智慧解脫的阿羅漢聖者,至少還是要有近初禪定的定力才能得解脫[11]而俱解脫阿羅漢則必須是同時擁有四禪定與解脫智慧。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將慧解脫者聯繫於其聖典註釋體系中的乾觀行者。

大乘佛教觀點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指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位階已斷除了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明凡夫眾生(稱為六凡)所持的見思煩惱(即見惑與思惑),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
大乘佛教認為,佛具有阿羅漢證量,但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卻不具佛的證量[12]。所以由「阿羅漢」是指能證涅槃、能解脫三界生死、不受後有的證量來說,佛當然可以說是阿羅漢;但阿羅漢因福德智慧遠不如佛,所以阿羅漢不等於佛,當然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阿羅漢的果位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在大乘佛教中阿羅漢必須迴小向大才能進入菩薩位,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皆為大阿羅漢。
塑像
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注釋

  1. ^玄奘譯《阿毘達摩法蘊足論》卷2:「云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2. ^《長阿含經·眾集經》:「復有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3. ^《阿含經》卷13
  4. ^《雜阿含經》卷9:「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5. ^《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6. ^《大毘婆沙論》:「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
  7. ^《異部宗輪論》:「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其化地部本宗同義。……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其法藏部本宗同義。……阿羅漢身皆是無漏。」
  8. ^《異部宗輪論》:「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
  9. ^《雜阿含經》347經:「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10. ^《顯揚聖教論》卷3:「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
  11. ^《瑜伽師地論》卷94:「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12.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8 優波離品〉:「問:「若佛知而能說,聲聞、緣覺依知而能說,何不稱佛耶?」 答曰:「不爾。佛知說俱盡;二乘知說於法有所不盡。復次,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乘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乘不能。復次,有共不共,二乘所得共,佛所得不共。聲聞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獨佛自知。復次,函大蓋亦大,法大法相無邊,佛以無邊智知說無邊法;二乘智有邊,故不稱法相。復次,有根、義。根者,慧根。義者,慧所緣法。佛根義俱滿,慧所緣法無有不盡;二乘根義二俱不滿。復次,佛得如實智名,於一切法相如實了故;二乘知法不盡原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稱如實智。以是種種義故,二乘不得稱佛。婆伽婆者,不可以音傳,不可以義解。云何世尊?以能知一切對治法故。復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復次,勅比丘云:『凡二乘凡夫,自說得法。或樂靜默,或入禪定,或以餘緣,祕惜不說。』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樂為他說。復次,云何?以破三毒故,得稱世尊。」(CBETA, T03, no. 156, p. 155, a19-b10)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那含(梵文:अनागामिन् anāgāmin),是一個佛教用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還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果,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

簡介
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五下分結是:我見(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貪欲、瞋恚。欲界的修道所斷惑,至此已經斷盡。
證阿那含果的聖者,已經斷了欲界的煩惱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必定證得初禪。死後將會離開欲界,上升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不再返還欲界。[1]
 
參考文獻

  1. ^《毘婆屍佛經》卷2 :「修諸梵行,遠離五欲,斷煩惱證無生法,成阿那含。」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斯陀含為梵語,翻譯成漢語、中文的意思是「一往來」,佛經中也稱為「一上一還」,指的是:最多只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完全解脫,永遠出離輪迴。得一來果的聖者,又稱家家(kulajkula)。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1],因此得斯陀含果的聖者,不會投生三惡道,其定力與修行也不會退失,至多在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脫。

特徵
佛教修行具有科學態度,修行之後必須經由測試、驗證才能得知是否正確而無偏誤,此稱為「證果」,無論是漸修(逐漸提升修行成效)或頓悟(修行上有大幅斬獲)都必須進行驗證,正確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則必須持續修行,並再次進行驗證。
與初果須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擁有初果的三個特質(斷疑見、斷戒禁取、斷我見)之外,再加上薄「貪、嗔、痴」的特點。也就是說,二果聖者在修行的證得過程中,對世俗五欲生活(指財、色、食、名、睡,或者色、聲、香、味、觸)起了遠離的心,慾望從根本上減少了。

大乘佛教
在北傳大乘佛教體系裏,二果屬於小乘修行(羅漢道)的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羅漢,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初果羅漢),此之後則為阿那含(三果羅漢),基本意義與南傳佛教相同。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須陀洹(巴利文:Sotapanna)是由巴利文:sota(意為河流),與巴利文:āpanna(進入者、勝者),合成,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於河流中的勝者。
釋迦牟尼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1],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2]
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3]
果位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斷三結(即三縛結),即身見(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種:

  1. 斷我見: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蘊有永恆不變的「我」、「真我」、「實我」、「靈魂」。
  2. 斷疑見: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
  3. 斷戒禁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1. 不墮法(avinipata-dhamma),又稱不墮惡趣法,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不會得惡果報,不會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2.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三菩提、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6],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7],因此又稱七有。
大乘佛教
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然而智德則不相等。
 
注釋

  1. ^《雜阿含經》〈843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2. ^《雜阿含經》〈843經〉:「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3. ^《雜阿含經》〈843經〉:「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4. ^《雜阿含經》〈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5. ^《法蘊足論》卷3:「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6. ^《清淨道論》〈序品〉:「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
  7. ^《雜阿含經》卷391044經〉:「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摘自維基百科]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向四果,佛教術語,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出於《雜阿含經》。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定義
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1],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2]。四果皆屬於無學位,可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
四向四果是四果說的進一步細化,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階段,共分八階。這四雙八輩的弟子,是僧團中的模範,為三寶中的僧寶[3]
分類
四沙門果
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
四沙門果為三無漏學的圓滿,其中須陀洹與斯陀含為戒的圓滿,阿那含為定的圓滿,阿羅漢為慧的圓滿[4]
四向四果
四向指的是,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稱為初果向,或向須陀洹。至斷惑時,則得初果,須陀洹果。接下來,進一步修行,稱為二果向。達致於得二果,斯陀含果。再重行前行,稱為三果向。斷欲界煩惱,不再還至欲界,則為得三果,阿那含果。再往前,四果向,斷盡一切煩惱,則為得四果,阿羅漢果。
八賢聖
四向四果中,初果向為賢人,初果以上為七聖,合稱八賢聖。八賢聖合稱為僧寶。
註釋

  1. ^《雜阿含經》卷29:「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恆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2. ^《法蘊足論》卷2:「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3. ^《雜阿含經》卷33931經〉:「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4. ^《清淨道論》序:「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5.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四向四果為四向、四果之並稱。又作四向四得、四雙八輩、四果向,或稱八補特迦羅(巴 attha-puggalā dakkhineyyā)、八賢聖、八聖、八輩。為小乘佛教聲聞修道之階位。大毘婆沙論及俱舍論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賢聖品中均有詳細解說。
 ()預流(梵 srota-āpanna,巴 sotāpanna),音譯為須陀洹。分為預流向、預流果二種:(1)預流向(梵 srotāpatti-pratipannaka,巴 sotāpatti-patipannaka),即指入見道時,初見四聖諦之理,得無漏清淨智慧眼(又作清淨法眼、淨法眼、法眼淨)之階位。又因其直至預流果,不墮於三惡趣,故又稱無退墮法。但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故不稱果,而稱為向,蓋取其趣向於初果之義。(2)預流果(梵 srotāpanna,巴 sotāpanna),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八十八使),預入聖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無漏聖道(或聖者)之階位。十六見道位中之聖者,由其根之鈍利而分為:1.隨信行,指鈍根者,即自己不披閱教文,但信他人言說而得悟道者。2.隨法行,指利根者,由自己閱讀經典隨法而行。預流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為極七返有、極七返生。
 ()一來(梵 sakrd-āgāmin,巴 sakadāgāmin),音譯為斯陀含。分為一來向、一來果二種:(1)一來向(梵 sakrdāgāmi-pratipannaka,巴 sakadāgāmi-patipannaka),即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入般涅槃,故稱為一來。然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2)一來果(梵 sakrdāgāmi-phala,巴 sakadāgāmi-phala),即第二果,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並證入果位者。又於一來向之聖者中,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遂須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斷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餘六品修惑而尚須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稱三生家家。若斷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則由其餘五品修惑而須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稱為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相等,故稱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不同,故稱為不等生家家。其中於天界或人間悟得預流果之聖者,稱為家家聖者;於天界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天家家;於人間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人家家。
 ()不還(梵 anāgāmin,巴同),音譯為阿那含,簡稱為那含。分為不還向、不還果二種:(1)不還向(梵 anāgāmi-pratipannaka,巴 anāgāmi-patipannaka),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2)不還果(梵 anāgāmi-phala,巴同),即第三果,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不還果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種不還,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即:1.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2.生般,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3.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4.無行般,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5.上流般,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上述之五種不還,再加上現般、無色般二種,則成為七種不還。此外,將中般別立三種,即速般、非速般、經久,加上生般、有行般、無行般,及上流般別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等,則成為九種不還。若僅別立上流般為三種,則合前四般而稱七善士趣。復次,入滅盡定,證得如涅槃寂靜樂之不還果者,稱為身證或身證不還。而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獲不還果之聖者,再生起欲界之煩惱,而自不還果退墮者,則稱為離欲退。
 ()阿羅漢(梵 arhat, arahant),意譯作應供、應、無學。分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二種:(1)阿羅漢向(梵 arhat-pratipannaka,巴 arahatta-patipannaka),又作無學向,指已證得不還果之聖者,入於阿羅漢道,雖尚未證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於第四果,故稱阿羅漢向。(2)阿羅漢果(梵 arhat,巴 arahat),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之階位。證入阿羅漢果之聖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為得漏盡,以證入阿羅漢果,常樂以戒、定、慧三者為修學,故稱為有學。
 此外,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比照小乘聲聞四果之名稱,立有大乘四果(菩薩四果)之說。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第八地、第十地以及佛地而言。〔雜阿含經卷三十六、中阿含經卷二、卷三十、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九、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六至卷五十四、大智度論卷三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成實論卷二、卷三、異部宗輪論、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參閱「七善士趣」109、「九種不還」154、「五種不還」1176p1683

佛光電子大辭典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