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只手始終緊握拳頭,這是畸形;如果只張不合,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於左右、好壞兩邊,都是極端;能夠不偏不倚,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即為五比丘揭示: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此乃佛陀歷經六年的苦行生活,深體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再者,當時印度有六師外道,在修行上有順世派的極端享樂主義者,有尼乾陀的極端苦行主義者;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看法上,有極端的宿命論無因論,這種各執一端的說法,佛陀認為均不可取。為了不落於偏見,因此離於二邊,而說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所以,中道具有實踐上與理論上的兩種不同意義。在實踐意義上的中道,以實踐八正道為主;理論上的中道,就是緣起。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形成的法則,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無自性;但是並不否定緣起的假有,而是在萬法現象上,觀察其無自性的空。因此,緣起性空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的。佛陀說緣起性空,就是要眾生因而知,因而達,是為對治眾生兩端的執著,所以能真正通達緣起者,於諸法則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體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龍樹菩薩的《回诤論》說: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
  由緣起而見自性義,便不會落入執的邊見;了知緣起為自性之理,便不會落入執的邊見。不落入有、無二邊,才能對中道有確切的體認:中道連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統一起來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與對待,綜貫

  由以上諸說,可以知道中道的實相,即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並舉空有不二是指不執空、不執有的真空妙有;即真即俗則既是真谛,亦是俗谛的中道思想;色心並舉為不偏唯心,亦不偏唯物的中道觀。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因此,無論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為弘法的基本義理。但是,各宗派對中道的解釋並不盡相同,如小乘所說的八正道,中觀派主張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識宗的唯識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說等,各家所诠釋的觀點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說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為淺顯易懂。
  所謂八不,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不,主要在破眾生的自性執,也就是說,緣起的諸法,其當體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體認一切法空,總執有實在性的法,從常識上的實在,到形而上的實在,不能超脫自性妄見。此自性見,在時間上,即有常見、斷見;在空間上,則有一見、異見;在時空的運動上,則有去、來執;在法的當體上,則有生、滅執。此生滅等八計是眾生迷失的根本,和離一切妄見戲論不可得的中道不相應,於是龍樹菩薩開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執,而彰顯無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說: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認識世間生滅、差別的萬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滅的中道真理。能夠如實認識世間實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所吹動,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離於二邊而行中道,這就是智慧,這就是佛法。[摘錄學佛網2004-2013]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lee101 的頭像
jacklee101

緣夢心願網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