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谛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谛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聖谛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中論疏》說: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谛,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谛
  一、苦谛: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為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無邊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
  二、集谛: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嗔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三、滅谛: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後,由修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四、道谛: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若就因果性質而言,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間因果,是流轉門,是因,為果;滅、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是還滅門,是因,為果。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谛應該是集、苦、道、滅,但是因為易明而難曉,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因此先明示苦相,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苦因,使正確明了苦之來源,及苦因為可斷者,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生欣慕,然後再說離苦之法,令其修行,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四聖谛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藥方。《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四聖谛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其與緣起、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而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谛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稱為根本佛法。
  四聖谛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咛弟子們,對四聖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谛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更三度演說四聖谛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行相
  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聖谛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谛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谛,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聖谛。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摘錄學佛網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0 Thu 2014 21:32
  • 中道

         一只手始終緊握拳頭,這是畸形;如果只張不合,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於左右、好壞兩邊,都是極端;能夠不偏不倚,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即為五比丘揭示: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此乃佛陀歷經六年的苦行生活,深體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再者,當時印度有六師外道,在修行上有順世派的極端享樂主義者,有尼乾陀的極端苦行主義者;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看法上,有極端的宿命論無因論,這種各執一端的說法,佛陀認為均不可取。為了不落於偏見,因此離於二邊,而說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所以,中道具有實踐上與理論上的兩種不同意義。在實踐意義上的中道,以實踐八正道為主;理論上的中道,就是緣起。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形成的法則,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無自性;但是並不否定緣起的假有,而是在萬法現象上,觀察其無自性的空。因此,緣起性空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的。佛陀說緣起性空,就是要眾生因而知,因而達,是為對治眾生兩端的執著,所以能真正通達緣起者,於諸法則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體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龍樹菩薩的《回诤論》說: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
  由緣起而見自性義,便不會落入執的邊見;了知緣起為自性之理,便不會落入執的邊見。不落入有、無二邊,才能對中道有確切的體認:中道連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統一起來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與對待,綜貫

  由以上諸說,可以知道中道的實相,即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並舉空有不二是指不執空、不執有的真空妙有;即真即俗則既是真谛,亦是俗谛的中道思想;色心並舉為不偏唯心,亦不偏唯物的中道觀。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因此,無論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為弘法的基本義理。但是,各宗派對中道的解釋並不盡相同,如小乘所說的八正道,中觀派主張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識宗的唯識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說等,各家所诠釋的觀點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說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為淺顯易懂。
  所謂八不,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不,主要在破眾生的自性執,也就是說,緣起的諸法,其當體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體認一切法空,總執有實在性的法,從常識上的實在,到形而上的實在,不能超脫自性妄見。此自性見,在時間上,即有常見、斷見;在空間上,則有一見、異見;在時空的運動上,則有去、來執;在法的當體上,則有生、滅執。此生滅等八計是眾生迷失的根本,和離一切妄見戲論不可得的中道不相應,於是龍樹菩薩開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執,而彰顯無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說: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認識世間生滅、差別的萬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滅的中道真理。能夠如實認識世間實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所吹動,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離於二邊而行中道,這就是智慧,這就是佛法。[摘錄學佛網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0 Thu 2014 20:53
  • 空有

        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緣起論’觀點而主張因緣所生法為實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經論而觀於緣起的存在,‘宛然有而畢竟空,空假無礙,是為中道’。
        空宗與有宗是大乘佛教兩大系統,空宗即‘中觀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觀派以諸法無自性立論,破除一切眾生情見之執著,以顯現諸法實性,故稱‘法性宗’;瑜伽派以‘萬法唯識’解析諸法的緣生之相,目的也是在於析相以見性,故稱‘法相宗’。
        如來一代教法,所說皆不出空、有二義,因此,不論空宗、有宗,其思想淵源皆來自於佛陀根本教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緣起法’。‘緣起’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因果法則,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空無自性’,是暫時的幻起、幻滅。換句話說,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相界而說‘性空’。因為‘緣起’,才能顯示‘性空’,因為‘性空’,所以能夠‘緣起’。也就是說,因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觀學派的龍樹菩薩據此而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的中觀學說。
        緣起與性空,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如此不偏‘頑空’,不偏‘執有’,即名‘中道實相’義,能夠了達‘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個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顯‘空’。准此,真俗二谛於是成為‘緣起性空’的另一種表現。
        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綱要,《三論玄義》說:‘二谛是佛法的根本,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佛陀依於諸法性空闡述真谛,依於眾生的妄執闡述所執非真。換句話說,二谛是為了把中道實相的妙理,藉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說而彰顯。所以,佛說二谛是為‘執有者’說‘空’,為‘執空者’說   ‘有’,是應病與藥,使依真捨俗,依俗識真,由此直契諸法實相,此即所謂‘道非有、無,既有,無以顯道’,因此《三論玄義》說:‘有二谛故,佛語皆實。以世谛故,說有是實;第一義故,說空是實。’
        緣起無自性,無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間學說的特質,佛門因此有‘空門’之稱。
‘空’是真理的極致,空能將印證真理的‘三法印’統一起來,例如:世間沒有永恆性的東西,世事變化多端,這是‘諸行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法相因相成,這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這是‘涅槃寂靜’,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講‘空’,並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嚴經》說:‘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光明,始終恆不異。諸法亦如是,空性與之一,輾轉無差別,所為皆得成。’萬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萬有;萬有徒具假相,才能顯示自性本空。所以,空與有,如月之與光明,始終不二。空與有,是相待之假稱,說空說有,只不過為了诠顯中道實相義,如果執有撥空,則失於真谛;執空排有,則失於俗谛。執空執有,同樣都是邊執的妄見,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皆是闡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經由空性,便能洞悉諸法實相--諸法所以是空,是由於無自性可得;諸法所以是有,是由於相用不是空無的。《釋摩诃衍論》的‘虛空十義’,把空的奧妙诠釋無遺。‘空’並不是頑空,並不是妄計一切皆空的‘惡取空’,‘空’具有建設性,譬如,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裝東西;宇宙不空,眾生就無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萬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
     ‘空’蘊含無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講‘空’,就是要我們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空’也要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解脫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摘錄學佛網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0 Thu 2014 20:31
  • 無常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這是一般人對無常的感歎。其實,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間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演變,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自然界的時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的更替不已。也就是說,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世間一切萬法無一是常住不變的,因此說‘無常’。
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依物理學來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然是動的,就是‘無常’。因此,《八大人覺經》說:‘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阿含經》也說:‘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萬善同歸集》更是形容:‘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這些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諸法因緣所生,所以無常。
  無常依其變化的速度,分為‘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在世間所有事物中,變化速度最快的,莫過於我人的心念,心念的生滅,剎那不住,比閃電還要迅速,因此《寶雨經》形容心念如流水,生滅不暫滯;如電,剎那不停。
  除了心念是‘念念無常’之外,其實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莫不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因此,世間一切現象,乃至萬事萬物,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因為不論精神、物質,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而且是不斷的變化,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當初佛陀因為感悟人生無常,於是捨棄榮華,出家修道;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示眾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可以說是源於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
  世間無常故苦。順遂變成困逆固然是無常,禍厄轉為幸福也是無常。因此,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說明: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轉好。例如: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經營,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諧,只要肯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能贏得友誼;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愈挫愈勇,逆境終將突破。無常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因為世事無常,才能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因為世事無常,所以得以體會法性的真實平等;因為世事無常,所以不會為神權邪說所迷惑。尤其,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所以容易生起出離心,精進不懈,進趣佛道。
  《大般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因此,唯有超脫此生、滅的世界,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無常使生滅相續,無常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無限的生機。如果世間一切永恆常住,則世界必然一片死寂,惟其一切法是由因緣和合而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轉,才有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物換星移,才有聚散窮通、悲歡離合,也才能構成一個生機無限,多彩多姿的有情世間。
  無常為我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空間,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所以,無常才能進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無常,蘊藏無限的希望與生機,是最實在,最親切的真理。
[摘錄學佛網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道為: 天道、人道、阿修羅、餓鬼、畜生和地獄等六道, 像漩渦一樣,受業的牽引, 上下來回不停的輪迴旋轉著, 沒有智者拉你一把, 你會一直沉淪在不斷閃耀的聲光中, 不知要逃脫.
    因緣果報: 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即使是賴以維系社會秩序的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絕對的公平。世間真正的公平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因此,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闡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因此,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系。
  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的道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管我們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絕對存在,它像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宇宙,無時無處不在公平地執行著有情人間善惡的賞罰,或無情器世間的成壞。《涅槃經》中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因此,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因此,要想了解因果,就必須認識因緣,因緣的種類包括:(一)有因緣與無因緣;(二)白因緣與黑因緣;(三)內因緣與外因緣;(四)正因緣與邪因緣。能夠正確認識因緣,才能趨正避邪,才有好的果報。
  在佛教諸多教理中,‘因果觀’與人生的關系最為密切,我們對‘因果’應該有如下的正確認識:
  一、因果通於三世:《大寶積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業報,如影隨形,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因此,因果報應在時間上有現報、生報、後報等‘三時報’之分。
  佛教的三世因果論,乃是‘惑、業、苦’三者相續循環的因果關系,亦即由‘惑’起‘業’,因‘業’感‘苦’,於‘苦’復起‘惑’,於是三世流轉,循環不已。三世並非專指前生、今生、來生,而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因果非宿命論:〈因果十來偈〉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這首偈語說明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過去生所造善惡業影響的結果,並非由他人所操縱,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觀是肯定努力、上進,是樂觀進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世間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為所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將這種因果關系表現得最為淺顯易懂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現象莫不如此,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業報思想對社會人心的規范,遠遠超越法律條文有形的束縛,因此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
  四、果報自作自受:《地藏經》雲:‘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盡‘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是人人心中的一把萬能尺,度量著自己一生的命運,也刻劃著人世間善惡的長短,更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未來的我。  [摘錄學佛網2004-2013]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人生分十二階段, 從無名到老死循環不斷, 不經提醒永無超脫之日.
 
   其基本公式就是煩惱→造業→苦→煩惱…如此循環不斷, 而人生標示如下;
 
   無名→行→識→名色→六根→觸→受→ 愛 → 取 → 有 → 生→老死
   煩惱→業→苦→ 苦 → 苦 →苦→苦→煩惱→煩惱→ 業 → 苦→苦…
 
 1.緣起釋義:
舊譯,稱做「因緣」,十二因緣,簡稱因緣觀。基於宇宙人生,都是種子而 現行,現行還歸種子。
如:種子成芽,芽成莖,莖成枝幹,成葉成花,花成果;果還成種子。如是
現行種子,種子現行,循環不息;其中皆具過程,或謂層次段落,是為緣起
法則、或因緣法則。
茲以「人」的關係,而說明人的緣起法則,十二因緣。
 2.十二因緣:為闡述方便,說明如下:
1無明:是說愚癡、暗昧的心體,沒有明妙的智慧;過去世無始以來,一切的煩惱,皆是迷惑、愚頑、昧理的一些現象。因此,無明是煩惱,迷於本際,集起生死。
 2行:依過去世,一切的煩惱,而造作善惡諸業;故說諸業集起,名之為行。
 (3)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此為,以前所有心識,為業煩惱所薰發,故能生後果;於受生之時,最初一念染污之心,入彼父精母血等事,其妄想起於,華池等愛,不是起於淫愛。
 (4)名色:於胎中,身心逐漸發育之相。楞伽經云:「以名宣說,無相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見,當相名色」。
故心,從詮目號為名,身形質礙稱為色。 
 (5)六處:又名六入,也就是六根具足,行將出胎之相。
所謂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於生識之處,故為之入。
 (6觸:觸對境塵,目之為觸。於二三歲間,對於事物,尚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相;也就是依根對塵,能令根塵,共相觸對。
 (7)受:領納名受,於六七歲以後,逐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相。
 8愛:染境名愛,於十四五歲以後,發生種種強盛,愛欲之相。
 (9取:依前愛而增長,而取著境界,也就是成人以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相。
(10)有:現在行業,能有當來之果,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確定當來,有果之相。
11)生:當來受報之起始,也就是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相。
12)老死:衰變盡壞名為老死,也就是受生過程之現象,至最後終了之相。
3.兩個輪迴:
十二因緣,可分作兩個輪迴,基於煩惱造業,由業感苦,由苦復生煩惱,這
樣循環不已。例如:十二支,前七支是一個輪迴,後五支又是一個輪迴。
當無明是煩惱時,行即是業,而識、名色、六入、觸、受是苦。皆為過去的
煩惱,成就過去的行業,復由過去的行業,而生現在的苦果。
當愛取是煩惱時,有即是業,而生、老死是苦;皆為現在的苦果,還生現在
的煩惱。復由現在的煩惱,成就現在的行業;再由現在的行業,而生將來的
苦果. 如是,完成三世的因果關係。
 4.一念之緣:
吾人之一念,於心中生起,便具足了十二因緣;
1)由於真象不明,事理不解。
2)方始,有整個環境的發生,此即是,無明緣行。
3)有了環境,便會產生知識,此即是,行緣識。
4)有了知識,便會產生身心及物我等,此即是,識緣名色。
5)有了身心物我,之一切作用,必然有所相觸之處,那就眼耳鼻舌身意入,此即是,名色緣六入。
6)有了相觸的機會,必然產生各種情感反應,此即是,六入緣觸。
7)有了感觸,必然生起苦、樂、不苦不樂,此即是,觸緣受。
8)基於人的心識作用,必然產生樂受的貪愛,此即是,受緣愛。
9)於是愛欲不捨,執著分別,此即是,愛緣取。
10)由於取一切,心行之成就,此即是,取緣有。
11)於此一念生起,而至成就,此即是,有緣生。
12)此一念成就,而不常住,隨之消滅,此即是,生緣老死。
     5.三苦情形:
十二因緣,所感受之果,最後,無非是一個苦字;惟所受之苦不同。
茲分述如下:
1行苦: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而生一切法之遷流無常,所發起苦惱者,皆謂之行苦。
(2)壞苦:由愛、取、有、生、老死,而生樂事毀滅之相,所發起苦惱者,皆謂之壞苦。
3苦苦:基於觸、受二者,是刺激之相,不免惱亂心性,所感受之果,是謂苦苦。
  6.唯識觀法:
  十二因緣的循環,即是生死過程中,的一切行為感受。如果,欲解脫這一
切的束縛,唯有斷絕,十二因緣法則;但是,如何才能斷絕,這循環性的
法則?
應從何斷起?其實,十二因緣成就,依其法則,可以斷自任何一支,惟最直接的方法,仍從無明之斷絕做起,最為理想。
不過,無明之根本,即是煩惱,欲斷絕它極為不易。假使,能從受與愛二支上著手,則因果不生,自不受報,十二因緣中斷,便無由循環了。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13 Thu 2014 18:10
  • 八識

八識

【 点击数: 3302 】 【字体: 】 【 收藏 】 【 打印文章
【整理自淨空法師《金剛經》、《華嚴經》、《唯識研究》等講演資料】
◎  八識,是法相唯識家所用的名相。法相唯識是佛門的「心理學」,也是佛門各宗共同的學習科目。
◎  八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  中國人常說的「三心二意」,「三心」即是指第六意識、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二意」合指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末那識稱為「意根」,是第六意識所依的體;第六意識即是第七末那識所起的業用。
◎  凡夫執著這個「我」,大乘教裡講這個「我」是末那識。八識,阿賴耶是能現能變,末那、第六意識、前五識都是所變。
◎  末那是執著,所以有「我痴、我愛、我慢、我見」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是根本煩惱,只要有「我」,這四大煩惱即同時而來。
◎  「末那」也翻作傳送,內裡它是依第八識為它的自體,外面依第六意識做為它的作用;它自己既無體也無用,是真正的依他起。末那識執著,執著阿賴耶的見分裡的一分,以為自我,亦即中國人俗話講「靈魂」。
◎  見分是廣大無邊,執著一分,是阿賴耶見分裡的一分。經上把阿賴耶比喻作大海,那個一分好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它執著那個水泡就是自己,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發現整個大海全體就是自己,那就叫成佛,就叫大徹大悟。
◎  第六意識向內能緣到阿賴耶,向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就是緣不到法性。
◎  學過唯識的人懂得,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也就是我們現前外面境界相,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這是不能離的。
◎  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的感覺的世界,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與心心所的相分。
◎  再說得明白一點,外面這個境界相,我們真的看到了嗎?真的接觸到了嗎?沒有,永遠接觸不到。我們眼睛像個照相機,眼根把這個景象映到裡面,裡面那個相跟外面相一樣,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樣,我們眼見是見底片的相,沒有緣到外頭的相。換而言之,我們的確沒有接觸到外頭的境界。
◎  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的執著,沒有緣外面的境界相,完全是緣眼識的相分,它從眼識相分轉播過去,變成第六意識相分,變成第七末那的相分,六、七識的感受與外面還是一樣大。
 
【八識】--出《宗鏡錄》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的標題:
[心願櫥窗] 醫療費捐助(#10302-1)

 
文章的內容:
----------------------
 [心願櫥窗] 10302-1
1.
對象:自生
2.事件:醫療費補助
3.愛心目標:NT$3000.-
----------------------

[心願故事]
 
自生住院了, 一直打電話要我去看他, 給他些指導或開示.

2/10搭了曾經理的車一起去探望他, 確定是第二期腸癌, 割除了腫瘤的部分, 還要檢驗淋巴是否感染? 目前只有等待好消息了, 以心願網的名義包了三仟元的紅包, 祝福他早日康復, 因為時間匆促, 只有提醒他多意念觀世音菩薩, 心情自然會平靜.

人們常說「生命無常」, 但卻沒有去了解如何的無常? 更沒有想過, 如何地去求「常」─永遠不生不滅的生命? 這只是簡單的佛法, 也就是所謂的「成佛之道」, 目前心願網的部落格, 正在建構此一「生命之道」, 有興趣者可上網一看, 細細的閱讀, 將對你生命有巨大的正面啟發.

簡單的說: 人的生命只是真正生命的一個階段或說是假象, 佛法稱為「分段生死」, 你死了以後會再生, 生了以後也一定會死, 生生死死輪迴不斷, 所以根本不要傷心或遺憾, 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生的意義, 然後靜下心來, 樂善好施, 謹言慎行, 依照聖人的指示: 走上正確的永恆生命之道, 才能確實脫離這無常的人生, 有些人簡稱為「成佛之道」.

靜下心來仔細研究, 因為有一天你也要真實面對.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12 Wed 2014 22:18
  • 開示

自生住院了, 可能是腸炎, 糞便大量出血, 一直打電話要我去看他, 給他些指導或開示, 人往往到了無助的時候才會想到求神保佑, 平時卻又我行我素, 真是無奈.

2/10搭了曾經理的車一起去探望他, 他太太也在一旁, 目前已開過刀了, 也確定是第二期腸癌, 割除了腫瘤的部分, 還要檢驗淋巴是否感染? 目前只有等待好消息了, 經理要他好好休息, 工作已有安排不用擔心. 我以心願網的名義包了三仟元的紅包, 祝福他早日康復, 因為時間匆促, 只有提醒他多意念觀世音菩薩, 心情自然會平靜.

人們常說「生命無常」, 但卻沒有去了解如何的無常? 更沒有想過, 如何地去求「常」─永遠不生不滅的生命? 這只是簡單的佛法, 也就是所謂的「成佛之道」, 目前心願網的部落格, 正在建構此一「生命之道」, 有興趣者可上網一看, 細細的閱讀, 將對你生命有巨大的正面啟發.

簡單的說: 人的生命只是真正生命的一個階段或說是假象, 佛法稱為「分段生死」, 你死了以後會再生, 生了以後也一定會死, 生生死死輪迴不斷, 所以根本不要傷心或遺憾, 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生的意義, 然後靜下心來, 樂善好施, 謹言慎行, 依照聖人的指示: 走上正確的永恆生命之道, 才能確實脫離這無常的人生, 有些人簡稱為「成佛之道」.

靜下心來仔細研究, 因為有一天你也要真實面對.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的標題:
[心願櫥窗] 醫療捐助(#10301-1)

 
文章的內容:
----------------------
 [心願櫥窗] 10301-1
1.
對象:志興
2.事件:捐助醫療費
3.愛心目標:NT$3000.-
----------------------

[心願故事]
 

[難]常常發生在[有難]的地方, 志興家又有狀況了, 自從母親過世, 父親得癌症, 這兩年, 已讓其在家庭、工作兩邊都不得安寧.


最近好不容易在家附近種香菇, 增加些收入. 結果一月又沒來上班, 太太說他住院了, 而且是加護病房, 因為過去裝貨櫃時, 腳被壓傷, 骨頭斷裂沒醫好, 如今又受傷, 傷口潰爛, 有可能要截肢…真是讓人嘆息, 真有些想幫忙又無力的感覺.


因為一般人不了解今日所遇種種皆是過去所造之因, 想過好日子, 唯有樂善好施, 謹言慎行,一方面不造惡業, 一方面多種善因, 如此惡業漸少, 善因遍佈, 生活自然越過越好.


但遍觀今日所有的人, 不知慎選工作和方式, 只知努力拼命工作賺錢, 又同時無知的再造業, 如此怎會有善果, 好日子是越離越遠了…


但一般人又偏偏無法接受這名貴的[老聲長談], 只有繼續捐助三千元, 作為醫藥費的補助, 也再次的祝福他厄運遠離, 能早日正常上班.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