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28 Fri 2014 02:49
  • 十行

  • 十行: 重於觀即空之假名有, 以大悲心利益眾生.
     
1.歡喜行 2.饒益行 3.無恚恨行 4.無盡行 5.離癡亂行 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實行. 

十行者,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廣行饒益,隨順眾生,令其歡喜。然行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至真實,而成十種也。
 
一、歡喜行,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剎土, 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經云: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二、饒益行,謂善推妙德,饒益眾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經云:善能利益   切眾生,名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謂嗔恨生于違拒,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他之利兼成,則嗔 恨自無也。經云: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謂隨眾生之類,化現其身,轉化無窮,而益物無盡,豎遍三際,橫周十方,通達無礙。經云: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三際者,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

五、離痴亂行,謂妙智了達一切法門,雖各不同,悉皆歸于一理,而無差誤。經云: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六、善現行,謂由無痴亂行,故能于同類中,顯現异相;于异相中,不見有异;同异圓融,互現自在。經云:則于同中顯現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無著,即無礙之義也。謂由善現之行,充擴圓融,以滿空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而塵相不坏;塵界交現,小大無礙。經云: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謂前無著行中,現塵現界,皆是般若觀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稱為第一,可謂至尊至重矣。經云: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梵語般若,華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梵語波羅蜜多,華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謂于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經云: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謂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然依性起修,則所修之行,無非真實矣。經云: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菩薩修行,雖于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一、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三、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四、無盡行,隨眾生之机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五、離痴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六、善現行,以離痴亂故,能于同類中現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現同相,同异圓融也。

七、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于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八、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 般若波羅蜜。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十、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
 
一一皆清凈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恆也。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

一、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二、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三、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四、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盤而無松懈。

五、離痴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于一切法無痴亂。

六、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眾生。

七、無著行,曆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于一切無所著。

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九、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十、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見《成唯識論》卷十。[
錄自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7 Thu 2014 23:51
  • 十住

十住: 重於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 安住勝義.
  1. 發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貴住 5.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后進而住于佛地之位也。

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凈,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留礙也。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于如來種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于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謂菩薩約位進修謂菩薩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信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也。
 
發心住,謂由前十信,相躡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精,發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經云: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治地住,謂由前所發之心,凈如琉璃;所証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經云: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履,即治也,亦造入之義。)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諸行,皆無留礙。經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維上下也。)

四、生貴住,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佛家,為法王子。故曰生貴。經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
貴住。(中陰者,謂現身已謝,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識未托胎之時也。)

五、方便具足住,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經云: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謂道果之胎,以喻菩薩之入聖道也。覺胤者,覺即是佛,謂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异,方名為正。經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
滋益,漸漸增長,唯進無退。經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經云: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
力持身、相好庄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
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
佛種也。經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
    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經云: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
    灌頂住。(剎利,梵語具云剎帝利,華言田主。)

   
[錄自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7 Thu 2014 22:37
  • 意外

       2/10公司喝春酒, 慶賀一年新的開始, 春宴中, 一面歌唱, 一面抽獎, 大家都沉浸在歡樂興奮中, 沒想到家興卻從椅子上, 突然倒下, 急忙送往長庚醫院, 確定是腦中風. 目前一手一腳無法活動, 而且有語言障礙, 沒想到吃素的他, 竟然也會得此重症, 真是意外, 也證明了人生無常, 隨時都會風雲變色.




       家興是個標準的大好人, 信奉道教, 為人處事都謙恭有禮, 唯一遺憾的是不常接觸佛法, 有次和他談到佛法, 他即說雖有信教, 但很少讀經書, 真是可惜. 人生有修養, 最多只是得些福報而已, 應該更深入的了解生命的真相, 走上覺悟, 過著有智慧, 依法修行的精進生活,才不失此生的意義.




       可惜, 此次受這打擊, 生命將更加困苦, 祈求觀音菩薩慈悲, 保佑他能順利度過此關, 甚至有緣接觸佛法. 廖先生也去探望他, 並代表緣夢心願網捐助三千元, 祝福他早日康復, 能開啟更好的一段人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的標題:
[心願櫥窗] 吳家興醫療捐助 (#10302-2)

 
文章的內容:
----------------------
 [心願櫥窗] 10302-2
1.
對象:吳家興
2.
事件:醫療捐助
3.愛心目標:
NT$3000.-

----------------------

[心願故事]

    2/10公司喝春酒, 慶賀一年新的開始, 春宴中, 一面歌唱, 一面抽獎, 大家都沉浸在歡樂興奮中, 沒想到家興卻從椅子上, 突然倒下, 急忙送往長庚醫院, 確定是腦中風. 目前一手一腳無法活動, 而且有語言障礙, 沒想到吃素的他, 竟然也會得此重症, 真是意外, 也證明了人生無常, 隨時都會風雲變色.

    家興是個標準的大好人, 信奉道教, 為人處事都謙恭有禮, 唯一遺憾的是不常接觸佛法, 有次和他談到佛法, 他即說雖有信教, 但很少讀經書, 真是可惜. 人生有修養, 最多只是得些福報而已, 應該更深入的了解生命的真相, 走上覺悟, 過著有智慧, 依法修行的精進生活,才不失此生的意義.

    可惜, 此次受這打擊, 生命將更加困苦, 祈求觀音菩薩慈悲, 保佑他能順利度過此關, 甚至有緣接觸佛法. 廖先生也去探望他, 並代表緣夢心願網捐助三千元, 祝福他早日康復, 能開啟更好的一段人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7 Thu 2014 02:48
  • 願心

 願心,謂由心住淨戒而得自在,故能遍遊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經云: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                                                                                                                                               十信叫「願心」,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塵沙煩惱的習氣斷盡了,他還有,什麼煩惱?無明煩惱。什麼叫無明?我在講席裡常說,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可是起心動念的意思太深,一般人不會懂,這個在大乘佛法裡頭要細說。起心動念,你看看十法界到頂了,因為起心動念才有十法界,要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這叫根本無明。佛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從三細相裡面就生六粗相,「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什麼?這是佛法裡面跟我們說明宇宙的源起。宇宙怎麼起來的?就是最初一念不覺,那個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有這個起心動念,十法界才現前,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我們六道,六道是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阿羅漢、七信菩薩把這個見思煩惱斷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個夢,一下醒悟過來了,六道就沒有了。出現的什麼境界?就是四聖法界,就是此地的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還是一場夢,六道是夢中之夢。這個夢,要是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就看到一真法界現前。所以一真法界才是真正夢醒。十法界是一場夢,六道輪迴是夢中之夢,我們睡覺也作夢,那是夢中夢中之夢。
       「謂由心住淨戒而得自在」。所以現在人不懂,以為受戒很辛苦,不知道受戒是得大自在。戒是清涼,戒是自在,我們現在為什麼看不出來。那是什麼?我們平常放逸慣了,統統學那些不好的習氣,現在要叫你把這些習氣一樁一樁斷掉,你就感覺很痛苦,你不知道,那是真自在。你現在感覺得很快樂、很自在,那是痛苦。為什麼?死了以後到三途,你才曉得那真的是苦。你如果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你在戒律裡頭享受清淨自在,真放下了。連這個身體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故能遍遊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眾生有一些疑難雜症,統統可以幫助他解決。一無所有,能夠遍遊十方,這怎麼不快樂!所以要學佛。
   「經云: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這個願是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已經很多次勸勉大家不要拿錢財供養我,你們拿錢來供養我,這錢怎麼用?怎麼給你們培福?好在這一套我學了印光法師,十方四眾的供養統統印經布施。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弘法人才的培養,這當前迫切的嚴重問題。我也是到處說,希望真正有福報的大護法,著重培養人才,希望這些真正發心的人,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基礎一定是把四個根紮穩,無論在家、出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在家也要學,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在家、出家統統要學。你有這個基礎,你再深入經藏,無論是出家身分、在家身分,都可以講經教學,佛法就興旺起來了。只要有實學,不一定要有文憑。所以人要用功、要發憤,要有實學,要有真東西,在這個社會你才能走得通,全世界的社會。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十信願心就是這個意思,它不是別的願,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十信就介紹到此地。
〈本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2-563集〉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6 Wed 2014 23:36
  • 戒心

        戒心,謂心迴向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經云: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九信位是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那是第九個階級,他必須在第九信裡面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之後他就是第十信。「戒心,謂心迴向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這個戒是道共戒,已經證果,在菩薩位,馬上就要證佛果,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智者大師講六即佛,這種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就是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很像佛,我們一般人決定看不出來,會把他看作真佛。為什麼說他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因為他沒有轉識成智,他還是用妄心,不過雖用妄心,他用得太好,妄心裡沒有過失,所以他很像佛,這是道共戒。所以安住不失,他沒有破戒,他沒有失去戒。「經云: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心光密迴,我們用一句世間的話來講,可以從這裡能體會到它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心跟佛心心心相應,這就是密迴的意思。佛的心是定的,清淨寂滅,自己心也是清淨寂滅,很像佛,這是獲佛常凝,凝是凝靜,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說他戒律的圓滿,圓修圓證,在這個地位上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盡,這一斷盡就成佛,就第十信。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迴向心,迴即迴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復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也。經云: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迴向心。

    八信,七信是聲聞,是阿羅漢,八信是辟支佛,還是小乘。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習氣如果斷了,第七信習氣斷了他就到第八信,八信是辟支佛,見思煩惱習氣全斷了。八信菩薩斷什麼?他在學什麼?斷塵沙煩惱,他在此地斷塵沙煩惱。「迴即迴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復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後面這句是比喻。「經云: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迴向心」。佛光照他,他的光反射過去也照佛,三種迴向,這是迴向菩提。我們要知道,迴向是,我們學佛目標在哪裡?目標是在成佛,所以通常講迴向三處,第一個迴向菩提,這是迴向菩提,第二個迴向眾生,跟一切眾生結法緣,第三個是迴向實際,實際是自性,迴向真如,迴向自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希求,布施不希求果報,乃至於持戒,持戒只希望得定,得定只希望開慧、開悟,於世出世間名聞利養一絲毫都不沾著,這個重要!所以八信塵沙煩惱斷了,但是還有塵沙的習氣,他已經到九信位了,塵沙煩惱斷了他就到九信,升級了。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法心,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
    經云: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七信是「護法心」,菩薩所證得的果位跟小乘阿羅漢相等,這個相等是斷煩惱相等,見思煩惱全都斷了,智慧不相等,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智慧是超過阿羅漢太多,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地方,斷煩惱相同,智慧不相同。所以七信是護法,護法心。在這一個地位,小乘講的漏盡,六種神通具足,見思煩惱斷了,小乘的偏真涅槃在這個地位上證得,在小乘就是六通阿羅漢,護持正法。由此可知,護法這樁事情是非常不容易,佛法的興衰完全在護法。當年世尊在世,將護法這個使命付託給國王臣、長者居士,他們有權有勢、有能力護持正法。十信菩薩沒有開慧,十信菩薩得定,七信位護法心。在《楞嚴經》上得很清楚,阿羅漢所證得的是九次第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的,阿那含
    果所證的是八定,世間最高的禪定,阿羅漢又升了一級,世間法裡所有,第九定,這經上講的九次第定。智慧有沒有開?還沒有。這個智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還沒到。那是什麼?那是第十信,十信心滿,豁然開悟,這一開悟他就離開十法界了。阿羅漢,這是七信位,離開六道輪迴了,他住在聲聞法界。十法界裡頭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
       「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經云: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在這個果位上,雖然沒成佛,感受佛的氣分,東方人講氣分,現在科學講磁場,也就是十方諸佛的磁場他感受到,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現在這個世間找不到阿羅漢,不但阿羅漢找不到,連初果都找不到,十信菩薩初信位都找不到。也許還有,我們沒有緣,沒有遇到過。
        我們今天怎麼修,初信都不能證得,小乘須陀洹果我們證不到,我們永遠在初果向,就沒辦法證得初果。問題我們把它找出來了,找出來就趕緊去補習,一定把這個課程補出來。這三樣東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當然要念熟。實際上它不重視念,也不重視背,重視行,你一定要字字句句要做到才行,它是戒律。有這個根,佛法的戒律就不難了。因戒你能夠得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了。這是三世諸佛修因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無論學哪一宗,無論學哪個法門,決定不能少的,少了就不會有成就。有成就才能護持佛法,為什麼?他內行,他不是外行。外行人來管內行,那就麻煩大了。所以佛門的內護一定是出家人。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六十歲之後就退休做護法,佛法的修學一定要依照釋迦牟尼佛教導的這套方法,不依照這個方法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能夠通達明心見性,只有這條路子,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認真學習的。所以學了之後再擔任教職,最後來護持一切佛法,這個護法的工作做得好、做得圓滿。佛之氣分當然跟自己相接了,你能入諸佛如來的磁場。諸佛如來的磁場遍法界虛空界,怎樣能夠跟它相接合?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此地的護法心,七信位。清淨心,你剛剛接觸到,這是聲聞、緣覺;如果是平等心,你是菩薩,你跟佛的氣分是完全相應;如果你覺悟了,大徹大悟,你就成佛。所以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三個階段,得到清淨是阿羅漢,他得到了;得到平等是第八信、第九信、第十信,得到平等;得到覺悟,那是最後的一個位次,就是十信圓滿,十信圓滿就大徹大悟,他就脫離十法界,他往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經云:心進安然」,進是進步,精進,安然,自自然然的向上提升。「保持不失」,這是他的功夫,這是他的定功,他不會失去。「十方如來氣分交接」,開始交接,護法心。不懂佛法護法就難,就非常非常之難。現在我們生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是個亂世,災難頻繁,我們自己要曉得,真正覺悟到了,就要好好的學習。先求自度,再幫助有緣的同修。什麼叫有緣?他真信,他能夠理解,講給他聽他能懂,聽懂了他真肯幹,這叫有緣眾生,這個一定要幫助,不能疏忽。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退心,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經云: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這個菩薩是三果往上提升,四果向,向著第四果。「謂定光顯發」,他得定,淨宗裡面所說的他得三昧了。三昧就是禪定,定光顯發,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他不會懈怠,他距離聲聞道,就是四果阿羅漢,靠得很近了,小乘快畢業,所以他很精進。「經云: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四果向。先有精進,後才有不退;沒有精進,就會退轉。所以修行不能不精進,大乘教裡面,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天天不斷向上提升,那就得真幹,不真幹就會退轉。徹底放下,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起貪瞋痴慢就墮落了,你起分別執著就往下墜落,一定要不動心,徹底放下,這些東西與我無關。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6 Wed 2014 23:20
  • 定心

    定心,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經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五信位是小乘的三果。三果又有一種重要的神通出現,神足通。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三果聖人,他們在第四禪五不還天,在那裡修行。利根的三果聖人,我們也稱三果羅漢,他就從五不還天出了六道,提升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他到那裡修行去了。如果根性鈍一點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一層一層的向上提升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他得到的是神足通,也叫如意通,飛行變化,他有這個能力。定心,定就發神通了。六通這前五通,五信位的菩薩具足了。「念慮皆忘」,心裡沒有念頭、沒有顧慮了,這都掃乾淨了。「寂用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無妄念,心地真正到清淨了。「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我們常講這個境界叫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小乘三果。「經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三果聖人雖然住在五不還天,他與下面這些色界跟欲界的,眾生有感,他都會有應,這都是與菩薩有緣的,五信位的菩薩,與他有緣的,他會來教化。特別是六道凡夫,阿羅漢常常來教化,我們不認識他,他也不肯暴露身分。我們以為他是凡夫,其實他真的是聖人。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