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3 Mon 2014 23:21
  • 三地

 三地菩薩進入深廣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必須以佛法的聞思修慧為基礎,廣集利益眾生的福德資糧,才能直入正規的禅修證境而無障礙。三地菩薩名為發光地,這便說明了此地修行者在聽聞正法、思惟法義、解悟真理、為法忘軀、依法修行、廣修福德,普渡眾生……等各方面的實踐問題,已經做得非常徹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體驗中,深刻的領悟到:欲根治無量眾生的煩惱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煩惱心病,將身心超出世間愛欲生死的束縛范圍,一心專注在佛道智能的追求中,才能以我們所修證如虛空般地的廣大悲智,徹底的對治眾生的無量煩惱病症。所以此地菩薩時時刻刻,以其無量利益眾生的哀愍心,在寂靜無人之處,收攝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無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匯集成專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眾生的散地界限,進入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禅定境界,而逐漸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顯發如太虛般的智能光芒。誠如經中所說:「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禅。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主喜樂,住第二禅。離喜、住捨,有念、正如,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禅。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怼,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捨,亦復如是。」
 
    「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念知無量宿命差別……。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此菩薩,於諸禅三昧,三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身,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
 
    由上經文得知,三地菩薩在廣大悲智願力前導下,已經能夠證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會對甚深的禅定法榮生起貪染之心。因為心力不執著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況下,能夠自由出入禅定證境,依自己的念力、意願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報的束縛。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23:13
  • 二地

二地菩薩以十善業自利、利他

 
    當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漸漸在大慈悲心、大願力、大福德、大捨心……的洗禮下顯露無遺時,便逐漸脫離欲界塵境的染著,成就清淨的離欲梵行,戒行具足,進入二地菩薩修行的領域。
 
    經上說,一切佛法的修學,皆是以十善業做為學佛的基礎,一個修行者,如果十善業受學得法,則逐步清淨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進一層發心修學聲聞、獨覺、菩薩二乘聖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難了。二地菩薩為了更加堅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悲願,繼續以十善業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淨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軟、純善、不雜、調伏、寂靜、廣大……。又深知十不善業,令眾生墮落三塗惡道,受苦無窮,因此對於沉淪生死苦海的可憐眾生,再度地發出了利益心、安樂心、慈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淨成行來教導眾生力行十善業,脫離十惡業,以此教化眾生去惡崇善至誠懇切利益眾生的清淨行為來增長、加強、鞏固、廓大自己度化眾生的大悲誓願。
 
    因為二地菩薩的清淨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薩的心性愈加趨向生死解脫的道上前進。誠如經中頌文所說:「質直柔軟及堪能,調伏寂靜與純善,速出生死廣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於此地菩薩的願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淨戒行及十善業的調伏下,愈加地純善與寂靜,於是更加淨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開發了廣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廣的神通力用,接引無數的眾生信佛聞法。如經中頌文所說:「所有種種神通力,此地菩薩皆能現,願力所作復過此,無量自在度眾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23:06
  • 初地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薩有七個征象:()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 不好诤訟。()身心柔軟安隱。()說法時心得踴悅。()對於佛法,信心清淨。()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 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淨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游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我們要知道,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淨心地,開發智能的工作。一個菩薩行者為了實現心地的光明境界,而運用各種修行的方法和普渡眾生的志願做為開發圓滿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種智能之行來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悲願的理想,亦是在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淨、愈平等、愈無相……,則其智能證量越超越、越深廣、越無邊、越圓滿、越究竟、越不可思議。也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21:21
  • 十地

 十地: 分初地七地. (自性清境涅槃)
           八地〜十地. (出分段生死)
 
       
初地: 歡喜地, 布施加斷三結.
            初住極喜地, 生諸如來家, 斷除三種結, 施德最增勝.
            (斷異生障, 證遍行真如)
 
二地: 離垢地, 持戒加修十善.
            戒德滿清淨, 名為離垢地.
            (斷邪行障, 證最勝真如)
 
三地: 發光地, 忍辱加修禪定.
            發光地忍勝, 慧火除珠冥.
            (斷暗鈍障, 證勝流真如)
 
四地: 焰慧地, 精進加修道品.
            進滿修覺分, 焰慧見無餘.
            (斷微細煩惱現行障, 證無攝受真如)
 
五地: 極難聖地, 靜慮加修四諦.
            難勝靜慮勝, 善達諸諦理.
            (斷小乘涅槃現行障, 證類無別真如)
 
六地: 現前地, 般若加修緣起.
            第六現行地, 慧勝住滅定, 佛法皆現見, 緣起真實性, 常寂常悲念, 勝出於二乘.
            (斷粗相現行障, 證無染淨真如)
 
七地: 遠行地, 迴向方便、拔清方便.
            遠行於滅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熾然, 二僧皆劫滿.
   
        (斷細現行障, 證法無別真如) 

              八地起出分段生死: 無餘依涅槃,可出離三界但無生忍.    
           分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 (以變易生死留惑潤生)   

                                  
 八地: 不動地, 求菩提願、度眾生願.
          進入不動地, 無相無功用, 盡斷三界惑, 大願極清淨, 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斷無相中作加行障, 證不增滅真如)
 
  九地: 善慧地, 思擇力、修習力.                                                              
         善慧無礙解, 圓淨一切功.
         (斷利他不欲行障, 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 法雲地, 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第十法雲地, 諸佛光灌頂, 智增澍法雨, 常善如大雲.
         (斷諸法未得自在障, 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人認為此話是指賢聖因證無為而與凡俗有差別,但實際是指賢聖與賢聖之間在證悟上存在差別)。華嚴經說:“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聖位菩薩與佛的修證境界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凡夫自然也是很難了知的,我們只能從一些經論中窺其大概。特別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所描述的修證層次,對我們而言完全如神話,對未入佛門者而言,簡直就如妄想。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法,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也,是為一剎那。 故無下中上之三品,與上忍同,觀苦諦苦之一行相也。 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無超於此觀智者,以之為最勝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此住亦為一剎那。 此位無間,必生無漏智,入於見道,真正證悟勝諦,為聖者而離凡夫之生也。
 
俱舍二十三曰:“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19:18
  • 忍法

      忍法,生於頂之後,念之善根,名為忍法。 亦有三品,忍可決定四聖諦,為最殊勝之位,故名忍。 其下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則無畢竟墮於三惡趣者。 其中忍,由是漸滅所緣之諦,滅能緣之行相,至其極,留屬於欲界苦諦下苦之一行相,謂之減緣減行。 其上忍之位,觀前所餘苦諦下苦之一行相也。 故上忍之位,僅為一剎那之間。 至此忍位,則必無退墮忍法者,又無墮於惡趣者。(四寶己見: 此忍為無分別心,無對置,無相對論。)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19:11
  • 頂法

          頂法,煖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名頂法。 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也。 頂者譬之山頂,山頂在進退之兩際,此頂位在進退之中間,或有進而上於忍位者,上於忍,則無畢竟退墮者,愈進而入於見道,或退而下於煖位,或有造無間之業,而墮於地獄者,在如是進退之中間,故譬以山頂,名為頂法。 又頂者人之頂也,如人身中最高勝者,以此頂位為退位中最高處故也(忍法已上更無退法)。 功德假令退墮而墮於煖位或無間,然畢竟無如煖法之人斷善根者。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3 Mon 2014 01:39
  • 暖法

  俱舍四善根 】(名數)

        一煗法,總相念住後,念所生之善根,名煖法。 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苦集四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煖者,聖火之前相,聖火譬見道之無漏智。 其聖火將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 入此位,雖退墮所得之煖法,或斷善,造無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到涅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行位: 順抉擇識, 分煖世第一, 稱為四善根.

加行位 】(術語)唯識宗五位之第二。

      於十迴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 為入於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為加行位。 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識論九曰:“加行位,謂脩大乘順決擇分。”又曰: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參見: 四尋思觀

( 1): 依明得定, 發下尋思, 觀無所取, 立為煖位.必至涅槃.

  1. 除貪嗔癡妄.
  2. 觀五蘊十八界、四念處、十二因緣, 如是觀已, 次得暖法.
  3.  
 
( 2): 依明增定, 發上尋思, 重觀無所取, 立為頂位.
終不斷善.

  1. 遇善友, 遍觀四方.
  2. 觀五蘊、緣四諦.
 
( 3): 依印順定, 發下如實智, 於無所取決定印持, 無能取中, 亦順樂忍.
    不墮惡趣.

  1. 觀五蘊、緣四諦.
 
( 4)世第一: 依無間定, 發上品實智, 印持二空, 立世第一.
    入離生.

  1. 觀五蘊、緣四諦得苦法忍.
  2. 緣於一諦, 見斷煩惱, 得須陀洹果, 遍觀四諦.
     
        佛法裏面的四加行是指:即將要進入見道位之前,會出現的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個階段。不論是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修行的順序呢都會經過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四加行就是說在加行位已經滿足,即將要進入通達位,也就是見道位,中間會經過的四個階段。修習解脫道有解脫道四加行位,佛菩提道有大乘法當中的這個四加行位。我們就以比較簡單的二乘見道——真斷我見的四加行位來說好了。「煖」就是說,好像我們生火,要生起見到光明的火——在古時候呢是鑽木取火,鑽木的時候把材料準備好,旁邊放上小紙屑、小木屑,鑽哪鑽哪……開始呢有熱的溫暖跑出來,有微微的煙跑出來,那我們就知道這一次的生火有希望成功;雖然還看不到真正的火,但是「煖」的相已經出來了;代表我們的方向正確,只要不中斷,繼續努力,火就可以出來。「頂」就是指繼續加熱、繼續鑽,讓熱量累積到頂點。那但是是不是說到了頂點之後火就會蹦出來呢?還不是,在火正式出來之前有一段時間好像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呢我們只要繼續鑽,繼續安忍下去,雖然表面看起來沒有變化,實際上就是要讓木屑一直升溫,這就叫作安忍位;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安忍,停了下來,那火就不能出生。在火剛剛產生的時候是透明的,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來,所以還會以為和以前一樣,怎麼一直都沒有變化,直到木屑開始變黑了,我們才知道火其實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那麼這一段火剛剛開始出來但是還看不太見的這一段時間,如果隨便來了一陣風,還是有可能把它吹熄的,這一段時間就叫作「世第一位」。當然,火如果真的完全的燒起來了,那就可以把生死的木材給燒掉,這就叫作見道通達位。在《瑜伽師地論》裏面這樣子說:
 
【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就是說,如理的去作意,觀五蘊十八界),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就是說,只看到了有六根、有六塵),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從六根六塵所生出來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意識心的認知),唯有假立(的諸法),此中可得(也就是說,只有在十八界裏面才有我跟我所諸法),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為「有情」。】(《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
 
意思是講說:我們觀行的五蘊十八界所看到的,是不是不外乎是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六塵、五蘊?那能緣的覺知心也就是識蘊、受蘊、想蘊、行蘊,在其中受苦、受樂或者受不苦不樂的心,是不是無常的?是不是苦?是不是無我?是不是非生?是不是空?而所緣的六塵五蘊是不是無常?是不是苦?是不是無我、非生、空?覺知心是假我,那比如說,各位觀行到的六塵五蘊是內在的六塵還是外的六塵?是內六塵;所以六塵在內,五蘊也在內,覺知心是假我,六塵是假我,五蘊是假我,所謂的我、覺知心與六塵五蘊是不是都是內在的、假我的?所以,能見與所見是一還是異?是相等的、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所取的六塵五蘊是誰所出生的?能取的識是誰所出生的?自己所取的是不是根本就是自己?是不是在自己的內心自住當中去取自己的相分,叫作自己玩自己?如果這樣子觀行確定了,那就是自己親證到的現量如此,這個部分一定要自己去現觀現證才行。
 
「如是行者,於諸聖諦,下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煖。」(《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再來,能夠這樣子生起這樣的自證的境界,叫作下品忍——下品的安忍、安住。因為我們只觀到自己,最多就是觀察到我們看得見的人間的六塵而得到確認。接下來就觀得更廣,比如說:看下三道的眾生、天界的眾生,他們的境界是不是也是這樣子自己住在自己的境界,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仍然是自生、自住,還是這樣子的平等平等。具足的觀察了三界眾生,有的是用現量去觀行,有的是用比量去確認、推斷,不論三界中的任何一地中,是不是都是這個樣子呢?「我」是能緣,「我」是所緣,能緣與所緣也就是覺知心與六塵五蘊,是不是都是自己內在的、自身的、所有的?都是假名為我的一個部分?能緣與所緣是不是本來就是平等平等?
 
「中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再接下來,既然已經現證了能緣的覺知心與所緣的六塵五蘊都是假有我的一部分,其實都是如來藏生的啦,就不會再有疑惑跟懷疑,可以隨順於真實的諦理,可以安忍、安住在這樣子本來五蘊就是空之中,諸法本來就無生無我,隨順安住在真實諦的無生忍中。
 
「上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眾生本來是認為諸法有生,五蘊有我,住在我見之中,一路上修行證到這樣的智慧就斷了我見。我見呢,它本來會障礙我們證道,因為斷了我見所以能住在真正的無分別心,把覺知心自己與五蘊法都放下,所以從此之後心就能住於真正的寂靜而無間斷,也就是心得決定,不再動搖。
 
「即於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裏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從此以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為世第一法。」(《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這樣的人,與沒有見道的世間眾生是相反的,所以把他叫作世間第一。從此之後這一位、這個菩薩他的心中,所生起來的都是出世的念頭,而不是世間的念;這樣的人已經在世間法的邊緣,未來即將離開世間,所以他可以說為世第一。其實這就是四向四果、四雙八輩裏面的初果向了;從此之後,就進入了四雙八輩的行列,未來就一定會進入見道位。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迴向: 重於空平假等之觀慧.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不壞迴向 3.等一切佛迴向
            4.至一切迴向 5.無盡功德藏迴向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8.如相迴向 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10.法界無量迴向.

 
回即回轉,向即趣向。謂起大悲之心,救度眾生,回轉十行之善,向三處一、真  如實際是所証,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謂由前修十行,神通滿足,成就諸佛所行事已,又當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愿之心為最,化度眾生,而無能度之相。回此無為之心,趣向寂滅之地。經云: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盤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不坏回向,謂前離眾生相,則是可坏;今復坏前可坏,離于能離,則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顯中道,而歸趣于本覺矣。經云:坏其可坏,遠離諸離,名不坏回向。(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具謂之假,不一不异謂之中。本覺者,謂一切眾生所具真如之性,本來是覺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于佛覺。經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謂前能覺之智,無處不遍;既齊佛覺,則所証真如之理地,如佛不异。經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謂前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功德無盡。經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謂于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顯証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起,故曰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經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輝,取涅盤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謂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則知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無有遺失,亦無高下。經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離妄曰真,不异曰如。謂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離,二俱無著,則真如相現。經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謂真如之相現前,則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攝圓融,自在無礙。經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國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

十、法界無量回向,謂所証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遍周,其量無外,十界差別之相,了不可得。經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
之“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愿,處俗利生,
回此善行,向彼萬類。
 
   
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盤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生相回向”。

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于諸佛,名“等一切回向”。

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一切世界,過恆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于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盤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
    向”。

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于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錄自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