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須陀洹(巴利文:Sotapanna)是由巴利文:sota(意為河流),與巴利文:āpanna(進入者、勝者),合成,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於河流中的勝者。
釋迦牟尼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1],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2]
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3]
果位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斷三結(即三縛結),即身見(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種:

  1. 斷我見: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蘊有永恆不變的「我」、「真我」、「實我」、「靈魂」。
  2. 斷疑見: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
  3. 斷戒禁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1. 不墮法(avinipata-dhamma),又稱不墮惡趣法,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不會得惡果報,不會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2.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三菩提、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6],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7],因此又稱七有。
大乘佛教
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然而智德則不相等。
 
注釋

  1. ^《雜阿含經》〈843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2. ^《雜阿含經》〈843經〉:「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3. ^《雜阿含經》〈843經〉:「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4. ^《雜阿含經》〈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5. ^《法蘊足論》卷3:「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6. ^《清淨道論》〈序品〉:「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
  7. ^《雜阿含經》卷391044經〉:「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摘自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lee101 的頭像
jacklee101

緣夢心願網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