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麼是初果?

⑴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⑵《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⑶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⑷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⑸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⑹初果粗解
2.什麼是二果?
⑴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⑵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⑶外道禪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3.什麼是三果?
⑴經上對三果的說明
⑵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⑶三果聖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4.什麼是四果?
⑴經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⑵戒定慧與四果的關係
⑶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⑷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⑸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麼是初果?
 
1)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說:「眾生依宿世善根深淺的差異,形成四種不同程度的學佛根器。是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在這世間上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受到別人的勸化而來信仰佛教,當他聽到佛陀或善知識所說的教法後,信心堅定,深信不疑,但是卻一直停留在『恆信他語,不住己智』智慧未開的階段,完全將自己對佛法知見的認識,寄託在別人的學佛知見上,沒有分辨法義內容深度的能力。這一類對佛法信心堅定而智慧不開的佛弟子,佛經稱之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學習了佛陀的言教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聽聞的佛法,理出一條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智慧抉擇之路。因為已經對佛法有了觀察與分辨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真實法或虛妄法的程度。因此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蠱惑。這一類對佛法具有高度分別、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經稱之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他的宿根深厚,當他已經從廣義的佛法中正確的抉擇出一條出離生死的道路時,便逐步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脫,對於佛所說解脫生死的法義,不會再有懷疑,並且在他步上禪修的過程中,已經獲得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這一類依教修行,親身求證佛法的禪行者,佛經稱之為身證人。
 
第四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修行的過程中,已經能夠使身口意從戒律的實行中,達到端身正意的目的,進一步走向禪觀的覺照中,不再執著我是持戒人,餘人不持戒(斷戒取——斷除對戒的執取、能持之心)。進而從禪思無我的觀照下真真實實的覺察出色身的毫無實性(斷身見)。由於從內在的覺性中親身體證到身體的幻有不實,因此對於佛所說「五蘊皆空」的真理不會再有疑惑(斷疑)。而當這位修行者從明淨的心眼中見到出離六塵的空性真諦時,便正見佛所說:有今世、有後世,有施受、有報應,有修行、有解脫……,並對體證「緣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證聖果的經證,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類在禪修中徹底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結,見到無常色身輪迴生死根源的聖者,佛經稱之為見到人。」(另雜阿含卷三十一對此四種修證次第,有不同的說法。)
 
這四種學佛人,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從初入佛門(信心入門)起,必須經過師承、聞法、思法、解悟法義、依法修行由淺入深的過程,才能親身見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從領悟「苦、集、滅、道」四諦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見到人),最初獲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須陀洹。對於須陀洹果的釋意,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及金剛經上均有明確的解釋。
 
金剛經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說:「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即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佛經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禪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的狀態,粗分為三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眾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為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眾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境,進入精神調適的狀態;在禪定的修養過程中,已經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的束縛範圍內,稱之為色界。第三種是某類眾生,在禪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超脫色質和形相的約束範疇,完全進入深妙禪定的精神修養狀態中,稱之為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無量,眾生界無數無量,當善界學,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眾生居住的世界,無量淨土『淨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的眾生,都各各依其業行,安居在與其業行相應的一定界限(世界)範圍內。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業力生活在依欲為界的飲界範圍內。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範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聖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眾生無量無數的墮性、欲習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為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於現世中達到不為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眾生最難以調教的身口、業行、舉止而首先制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網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並依四部阿含經所開示正確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慧學」做為修行的基礎,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來修行,那麼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心深處深切的發出厭離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後,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在持戒、修定的歷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是關係著初機出家禪修者今世能否到達超離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礎。也是奠定修行者未來早日達到修行解脫理想最重要的具有關鍵性的修行一生。
 
誠如演培法師在俱舍論講記中所說:「諸異生類,假定依於四根本地而起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必然得見於諦。為什麼?一、因牠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於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就不一定得見於地,為什麼?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深淺,根利而厭深的,於現生中可以見諦(入道),根鈍而厭淺的,於現生中不得見諦……。」
 
6)初果粗解
 

證了初果的聖者,已經從親證內在的空性中,見到了無始以來塵欲眾生生死輪迴積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滅已),已經不受欲界惡道業行的引誘,不會再墜入三惡道中輪轉受苦(不墮惡趣法);並且內心初步不受與欲界相應的五欲粗境所迷惑(離諸塵垢);而當一個修行者已經淡薄了塵欲煩惱,心靈在戒、定的洗鍊下,到達某種寧靜狀態時,對於超脫欲塵世法的啟悟,便會愈加的鞏固與堅定(不見彼聖弟子,有「欲塵」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界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雖然初果聖者八識田中猶有欲界的餘習業種尚未清除殆盡,但是「已見苦諦根本,所斷欲界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無量,所餘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斷(見雜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間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但是他已經從他修證的出世智慧中,如實分辨出什麼是佛所說的解脫正法,什麼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麼是對於了脫生死相應的戒行,應該依什麼心態,來守持輔助修行者進入初步莊嚴身心的戒律。可以說,初果聖者已經見到了煮飯用的生米,能夠分辨出什麼是米粒,什麼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飯,認沙為米,如楞嚴經所說。因為已經有了分辨解脫佛法真偽及節制欲念的初步覺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環境生存下,都會將身心放在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正道中前進。
 
當一分利根器的初果聖者,在無我的禪觀修持中,將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塵境淡化到極度微薄時,亦即禪定功力到達欲界頂天時(初果聖者根有利鈍,非一概而論,此按雜阿含經文所述),身心便從欲塵煩惱的干擾中解放出來,此時法喜禪樂即從清淨的定心中湧現出來。於是超脫外塵散亂境界,進一步向內覺觀——向內心更微細的習氣煩惱挑戰。亦即雜阿含所釋(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但是這位初果聖者,以他對「苦集滅道」四諦真理無我空性的了解,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已經斷除了身見、戒取、疑三結而生起能斷能證之心的(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2、什麼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金剛經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雜阿含經說:「若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初果聖者雖然對於修行的戒律——斷戒取,解脫的正法——斷疑,及正見色身的空無自性——斷身見,已經見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飯,必斷煩惱,必脫生死。但是在調心的歷程中,仍然沒有將貪瞋痴三毒煩惱徹底調伏(尚須往返人間、欲界天七次)。到達二果果位時,不僅身見、見取、疑三結斷盡,並且已經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痴煩惱的餘習心影,蕩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貪瞋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間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徹底斷除五欲貪念,超離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須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體上上說),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離欲清淨,心跡未離欲貪,未離六塵影像,只不過內心已經從不貪執六塵外境,開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經在修持間做到對心性上「貪瞋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聖者對四諦空性的體悟,絕對不會往往返天上、人間的受生修行期間,生起能修能證能生之心的。
 
2)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貪瞋痴」是三界無數煩惱的總稱,眾生無論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內,都有與其界地相應的貪瞋痴煩惱現前,令眾生貪執現地湧現的一切,繼續造業、受果。而這許多與三界相應的無量微細潛伏在我們內心的煩惱細惑,沒有經過禪修的洗鍊,根本無從察覺。事實上,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煩惱,早在阿含經上便有說明。只不過後世的唯識家,針對末法眾生的煩惱、所知障重,將其次第分割開來,予以系統化、複雜化,為後學者剖析出一條深入內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禪修者,直接從阿含所載精簡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覆玩味,就能掌握並理解根本、無我的解脫法味。
 
3)外道禪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禪修中,只著重在身體脈搏、氣息等的變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貪瞋痴」做調整,知見一直停留在「貪執身見、譁眾取寵」的範圍內,縱然進入初禪、二禪……的境地,與佛教初果斷「身見、戒取、疑」,及二果「三結盡,貪瞋痴薄」的聖者證境,毫不相應。因其修因基本上與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處不同,當然在禪定行進間所產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無論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斷「三結」,不斷「貪瞋痴」,脫離阿含所說的聲聞四果修證的般若「無我」中觀知見的次第與內容做基礎,所產生的任何神通變化現象,均屬外道禪定境界。
 
3、什麼是三果?
 
1)經上對三果的說明
 
金剛經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雜阿含經說:「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樂阿那含,不遠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
 
什麼是五下分結?這是針對欲界整體性的煩惱惑業而言。即身見、戒禁取見(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見)、疑、貪、瞋等五種煩惱。初果聖者在這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中,僅斷除了三種——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痴尚在。二果聖者不僅斷了身見、戒取、疑三種煩惱,而且貪瞋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經將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等與欲界相應的五種煩惱業習,統統盡斷,超離欲界天,不會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體證的五蘊性空真理,不會生起他不來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經文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2)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初果聖者只是在禪觀的體會中,斷除了對解脫佛法見解上的疑惑(斷見惑),但是對於心態上的貪瞋煩惱猶需精進調伏(進斷修惑)。故阿含經上只說初果在禪修中斷除了身見、戒取及解脫法義上的疑惑,未說斷貪、瞋等心態上的煩惱。也就是說,初果聖者對於與欲界相應的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煩惱均未調伏,「未離外塵動相」。到了二果聖者,對於心性上與欲界相應的五蓋煩惱,已經斷除得非常微薄了,「已離六塵粗動相」,不會再在欲界天及人間一往一來的受生期間,生起來去動相。三果聖者則將與欲界相應的貪瞋等粗動煩惱完全斷除,不還欲界受生,「心跡完全遠離欲塵動靜二相」,於人間壽命終了,上昇色界天上進修。
 
3)三果聖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積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種種偏向不同。所以當三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在進入四果的修行歷程中,形成七種證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聖者,在超離欲界往生色界之際,就在中有極短暫的期間,生起強有力的定慧力道,斷盡色界、無色界上界的煩惱惑業,頓證阿羅漢,而於中有位上契入無餘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後,即生起堅毅的定慧力用,斷盡殘餘煩惱惑業,於現身中,得證阿羅漢果;並於此生命終之後,證入無餘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聖者,在上昇色界天後,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用功勤修,才能於現身中證入有餘涅槃。
 
四、無行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厲,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諸無漏道自然現前,於現身中自在如如的證入有餘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聖者在生到色界天後,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處般涅槃,而因他樂定或樂慧的根器差別,轉生與其根器相應比較上一層的天處進修,就在他再轉生的天處進修中證入涅槃。
 
六、無色般:有的三果聖者,超出欲界天後,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處繼續修行而證入涅槃。
 
七、現般:有的三果聖者,在超出欲界天後,既不上昇色界天,也不超生無色界天上,而直接於脫離欲界天的剎那間,未經中有位,當下斷盡三界的所有煩惱惑業,現身證入涅槃。
 
4、什麼是四果?
 
1)經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婆沙論說:「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定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
 
金剛經上說:「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雜阿含經說:「若一切漏盡,欲有漏心解脫(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脫(超色界),無明有漏心解脫(超無色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
 
2)戒定慧與四果的關係
 
雜阿含卷二十九說:「初果及二果聖者,以持戒為滿足,律儀具足,少定少慧;三果聖者戒定具足,智慧轉增;四果聖者,學戒滿足,學定滿足,學慧滿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證覺下,才能完全斬斷上界煩惱——五上分結,超脫三界。」五上分結即:1、對色界禪樂的愛著,2、對無色界空定的難捨,3、不受二界眾生掉動心念的影響而退失禪定,4、超離二界眾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斷色界無色界二界地內痴闇無明之心。
 
3)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三結,二果聖者不僅三結斷,而且「貪瞋痴薄」,三果聖者則將「身見、戒取、疑及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結煩惱全數斬斷,心跡徹底超出欲塵動靜二相束縛範圍;而當三果聖者在進修中,將色界、無色界二界界地內的所有痴暗無明之心(即五上分結),悉數拔除時,頓時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脫,能以大自在的解脫慧力,轉換四大,將色身出水出火……,印證「色空不二」「心色無礙」的道理。
 
4)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在阿含經中,提及阿羅漢有心解脫、慧解脫及俱解脫三種名詞。事實上,心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三者本是一體的。
 
什麼是心解脫?即修行者於日常動靜之間,內心依定慧之力斬斷貪、瞋、痴,從煩惱障中解放出來,獲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麼是慧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所謂七識住,即人界、欲界天(合為一類識住眾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淨天三類識住眾生,以及無色界中的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三類識住眾生。此七類眾生,皆因住著於「識」,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輪迴無期。
 
什麼是二處知如真?二處者,其一指無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意思是說,慧解脫者,以慧觀之力,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界眾生識生、識集、識住、識異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於識,在獲證解脫智慧後,自知自覺:「我從此生起不再受後有身。」故稱為慧解脫。或說其在尚未超脫三界時,便先自知自覺「我從今生起不受後有身」,而稱此為慧解脫者(見雜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說,可知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三者,只是「依阿羅漢證果的時機不同而有區分」(見阿含經止觀)。
 
又什麼是俱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俱解脫者,經過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等八種層次的禪定修持,而超脫此八種禪修境界(八解脫),在現身中自覺自證:我此刻已貪瞋痴永盡(心解脫),已依慧觀之力斬斷三界煩惱障(慧解脫),成就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
 
經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慧解脫者經過「色界、無色界」禪定的修持,而超脫四禪八定,證果解脫。但是由阿含經所說了脫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個修行者,成就阿羅漢果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證解脫。依阿含經說,絕對沒有不修禪定而直接從聞思慧證果或世智辯聰證果的阿羅漢,當知修慧是建立在禪觀之中。
 
「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一個心地污穢,不從禪觀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獲得清淨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覺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身」。相對的,若不依慧觀之力,單憑禪定修持,貪瞋痴不可能斷盡,貪瞋痴不斷,不可能獲證心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如雜阿含經說:「聖弟子修習於止(定),終成於觀(慧),修習觀(慧)已,亦成於止(定)。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觀俱修,定慧等持,才能獲證諸解脫境界。」
 
又如前述雜阿含經說:「一個阿羅漢,一定要無漏『心解脫』)貪瞋痴斷盡),才能以解脫智慧(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所以說,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心解脫必由慧解脫而建立,淨土中的阿羅漢,即是具備心解脫、慧解脫的證道者,由心、慧「俱解脫」,而自知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分段生死之身,進一步以「變化身」而度眾生。
 
5)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當一個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經所說:經過出家、學戒、持戒、聽法、持法、思法、守護六根、淨意、知足、正見解脫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獨住遠離、斷除欲貪、禪思空義、正觀空行、入禪定、身作證、見到、得四禪不動心、聖慧明達,啟開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四果修證次第,必然自覺自悟三界煩惱的連根拔除,不會再對今生由無常因緣假合所形成眾生分段壽命的延續幻有中產生:對「自我」生存實在性的執取,對「我與人」對立真實性的固執,對「眾生」存在緣起性的貪執,對「壽命」延續生滅性的留戀,對「自我」能證、能斷煩惱實證性的執著,徹底斷除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執取之心,而達到了聲聞弟子隨佛出家,修學解脫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學具足成就,永遠不會再於三界輪迴中遭受生死煩惱之身。
 
一個阿羅漢聖者,早已斷除了界內眾生的我執傲慢之心,與世無諍,與三界無諍,其內心在無諍、離欲的平靜心湖中,永遠過著祥和、安寧,隨緣度化眾生的平實生涯。
  [摘自大寂法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lee101 的頭像
jacklee101

緣夢心願網

jackle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